一、建好农村基层组织是确保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基础工作和紧迫任务 农村基层组织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面、复杂、特殊的社会系统工程,只有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才能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好基础。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农村基层组织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新考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与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势在必行、十分紧迫。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就是要紧紧围绕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以班子建设和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机制建设为保障、以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着力提升队伍素质、强化组织功能、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生机与活力,切实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提供坚强保证。 二、着力提升队伍素质,为新农村建设培育带动主体 第一,精心选育农村干部,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带头者。改进选举方法、拓宽选人渠道,选好配强村级组织班子,尤其是“一把手”。充实基层干部力量,继续选派机关干部下乡帮扶。加强教育培训,特别要加强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对新选出的村两委干部进行普遍轮训,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能力,转变基层干部作风。完善激励机制,积极建立健全适合农村基层特点的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适当补贴基层干部制度,落实村干部报酬待遇以及正常的增长机制。第二,抓好农村党员队伍,培养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抓好党员发展和管理,提升党员素质,努力把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农民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通过在思想上扶志、发展上扶业、生产上扶技、政策上扶贫,培养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双带型”农村党员。积极构建农村普通党员施展才华、发挥作用的有效平台,重点要做好党员“设岗定责”和构建农村党组织“先锋网络”工作,切实让农村党员“无职”变“有责”,“无位”变“有为”。第三,大力开发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培养新农村建设示范者。要把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作为人才工作的重要方面,继续实施县乡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完善培训机制、拓宽培训渠道、丰富培训内涵,多层级、多渠道、多方面培训实用人才。 三、着力强化组织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要着力强化各类组织的功能,增强组织的活力,发挥组织的整体优势。第一,创新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形式。顺应农村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党员从业结构变化,外来务工党员增多的新情况,改变原来较为传统、单一的党组织设置模式,推广按行业、产业、协会和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设置党组织的新模式,分别在产业、行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中设置党组织。第二,充分发挥好村党组织领导发展和协调各方的政治核心作用。建立“两委”联席会议制度,积极推进“两委”成员交叉任职,大力开展争当村主干“好搭档”活动,理顺“两委”关系。适应新的形势的需要,规范村党支部的执政行为。发挥好村级党组织在把握政治方向、驾驭工作全局、领导经济发展、组织协调各方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作用。第三,充分发挥好群团组织在服务中心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党建带群团的工作机制,支持群团组织从各自的特点出发,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切实发挥他们在村级事务管理中的参谋助手作用、组织建设中的后备军作用和经济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四、着力健全长效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增强持续动力 要着重完善三个机制:第一,深化和完善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机制。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入开展农村党的建设“三级联创”活动的意见》,完善创建活动的责任体系,丰富创建活动的内容,规范创建活动的考评办法,确保“三级联创”活动真正取得实效。第二,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进一步扩大民主,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坚持用制度来规范、约束村“两委”的行为。健全村民自治组织体系,加强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民主理财小组制度建设。规范村民自治实践活动,培育健康的村民自治观念,保证农村基层民主的健康发展。第三,健全村务公开、民主管理机制。要进一步落实基层群众的决策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全面推行村务决策听证和村、组财务会计委托代理制度。建立顺畅的群众意愿表达机制、干群沟通机制和矛盾化解机制。开展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村创建活动。完善村务公开与绩效考评相结合的责任机制。建立健全办事公开责任追究制度,强化督促检查,促进工作落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