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眼点在哪里?以湖北为例,通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以积极建设板块基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断创新农业科技,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建设高效安全农业,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促进农业集约化,提高农业物资装备水平;实施阳光工程为主的多渠道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稳定农村政策,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等八个方面为抓手开展工作,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有了一个明确的发展思路。 湖北农村自税费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力有了历史性的进步。现在存在的问题是,产品竞争力不强,有品牌无批量,有批量无品牌,外向程度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多数农户从事利润微薄的原料性生产,产加销、农科贸难为一体。农民从整体上看,竞争意识强,大局意识弱;自主意识强,团队意识弱;生活水平高,等靠要的依赖性浓了。并且农民收入有大的增加,但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平衡性,不持久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农业部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必须集中更多的精力,花更大的本钱,发展大产业,培育新农民,建立新机制,繁荣新农村。 板块建设,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目前,湖北农业大多单家独户分散经营规模小,生产的随意性、盲目性大,这几年的实践证明,自2003年提出发展板块农业,壮大板块经济,板块基地既推动了结构调整,基地连成带、形成片,发展优势产业带;也促进了产业和产品的发展,形成了区域支柱产业,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还推动了集约耕作和规模经营。为推动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效益找到了切入点,产品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农业竞争力得到了增强,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有一定规模、有一定档次、在全国有一定地位的大板块、大基地,使分散经营的农户逐步走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小城镇建设、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抓手。一个龙头企业的壮大,一条产业化链的形成,就可以打造出一个支柱产业,带活一方水土,建成一个特色新农村。通过培植大龙头、打造精品名牌、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把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龙头企业,做响农业品牌,提高产品的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经过两年的努力,力争有半数以上的农户真正纳入产业化经营链,带动农民增收。 科技创新,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 创新是灵魂,要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就要坚持科技创新,发展高效安全农业。加快培育主导品种,充分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组织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围绕群众急需的、生产适用的、影响较大的科技课题,进行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使适用技术进村入户,推行健康种养,提高单产水平,挖掘内部潜力;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尽快建立起高效、快捷、多元、农民满意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因地制宜,发展名优特产品,做到“人无我有”,实行差异化竞争,实现错位式发展;进一步推行标准化生产,以品牌农业为重点,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让更多的工业生产方式运用到农业领域;进一步健全流通体系,以进一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目标,以“金农工程”和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纽带,充分运用现代物流手段,建设大市场,连接大网络,搞活大流通,促进城乡两个市场互动,通过畅通“绿色”通道,促进农产品快运、快上市。 集约经营,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发展集约农业就要解放和提高农村生产力、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效率,具体措施可以是通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建立完善动植物疫病防控机制,有效预防、控制和扑灭病虫害,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小,推行农业洁净生产。 而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从现有科技水平和实际能力出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重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循环利用畜禽粪便和农业废弃物,力争4年内普及沼气。二是大力开展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三是大力推广立体种养技术,选用节药、节种、节肥、节水、节地等技术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提高产出效率和资源利用率。四是保护农业资源。坚持保护野生种质资源,防止外来有害生物入侵。 科学使用农药、肥料和农膜,控制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五是试验示范开发风能、太阳能,发展农村新能源。 提高素质,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新农村建设,要求有新型农民。加强农民教育,建立制度化的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当务之急。通过加强农民教育和引导,运用好农业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阵地,配合搞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训计划,发挥村级“两委”作用,鼓励他们靠自己勤劳致富,要靠艰苦奋斗、靠主人翁精神,建设新农村,通过阳光工程培训,不仅仅传授就业技术,增强转岗能力,提高收入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强主体意识,自觉投身新农村建设。 建设新农村,需要一个稳定的、持续的政策环境。既要执行落实好政策,国家支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政策,粮食发展政策,又要维护好农民权益。农业部门,一方面要引导农民学法律、懂政策,增强自我保护、自我辨别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发挥监督作用,设立投诉服务电话,加强协调、沟通与反馈,帮助维护农民利益,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爱农民、关心农业、关注农村的好环境,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