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国都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当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尤其对中国几亿农民来说,更是关乎每个人切身利益的大好事。我们在感慨农村发展变化快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方说,某个建设的好的村子时被告知,这是某某上级部门或某某领导包的村。本身底子不错,再加上上级部门扶持,所以建设的又快又好。一系列数字显示,这个村子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农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物质文化生活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如果单纯的针对被扶持的村子来说,理所当然这是好事。但是放眼整个农村,仔细琢磨琢磨,又觉得似乎有些不妥。我们总说扶贫扶贫,被扶持的对象当然应该是相对贫困的地区或个人。虽然说,有一定的基础或本身发展较快的地区扶持起来更容易,更能见到成果,而真正贫困的地区可能扶持起来很困难,甚至钱投进去像撒下一盘沙,星星点点,很难看出什么。但说到底,包村也好,扶贫也好,它不是政绩工程,也不是形象工程,不应该高岗上填土,锦上添花,而应该是真正的扶贫,扶真正的贫,应该是雪中送炭。 诚然,贫困地区有它贫困的原因,一些经年累月形成的人们观念和意识形态里的东西以及村情村貌都不是一朝一夕说转变就能转变的,很多时候,一点扶贫款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甚至连最表面的现实问题也很难改变。但是,如果只是因为不容易改变而放弃改变,难以扶持而拒绝扶持,那么,这些地区岂不会越来越贫困?与先进富裕地区的差距岂不会越来越大?常此以往,不更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吗? 对于一个富裕地区来说,几十万元钱也许只是一个篮球场,几套体育健身器材,可是,对于一个真正贫困的地区来说,哪怕只是政策的扶持,都可能会帮他们树立一项产业,或是提供给他们一些致富渠道,或仅仅是改变他们陈旧保守的观念,灌输他们一种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的意识,但是,这些却往往正是他们真正需要,而且能让他们从根本上脱贫致富的东西。 不管怎么说,我希望通过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能让越来越多的后进村变成典型村,而不是让典型更具有典型性;能真正意义上的提升所有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不是更高程度的提升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平。这也是所有农民的愿望,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的愿望。还是那句话,领导包村,部门扶持,别只是锦上添花,更应该雪中送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