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快、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某县组织全县各大机关单位一家包一个村,负责为农民建一个图书室。各单位闻风而动,出钱出力,把图书室都建了起来。可是,过了一阵子,这些图书室都冷清了,农民对那一柜柜图书视而不见。县里的干部们好生奇怪,农民不是说渴望学科学、学知识吗,可图书送来了,他们为什么又不感兴趣?
在一个村的图书室,县里对口支援单位赠送的图书还真不少,科普方面的,农村生产实用技术方面的,文化方面的,足足有两千多册。图书虽然不少,但大多时候都在睡大觉。农民不愿意看这些书,是因为“不领情”:你们送来的图书不是我们最需要的,你们送来的知识不解我们的渴。一位老农民指着书柜里关于科学养猪、科学种地等方面的书籍说,预防疾病,改良品种,精选饲料,科学养猪我们早就弄懂了。大家伙想知道的是生猪价格一阵子低一阵子高是咋造成的。不弄懂市场为啥今天晌晴明天下雨,把猪养得再壮实管啥用?
农民需要学知识、学技术,需要通过学习发家致富。但是,学什么,怎么学,这其中可就大有说道儿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搞了近30年,可你还在教农民怎么科学种地,怎么科学养猪,显然就不合时宜了。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农民们现在最需要各级政府引导他们站在市场的前沿,学习新知识,学习新技术,通过学习成长为现代化的新型农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事,更是广大农民的事。凭想当然去让农民学什么,做什么,其结果就可能是力气没少费,农民却不买账。农民的事,就要首先站在农民的位置上去考虑,掌握农民的切身需要和兴奋点,并根据他们的切身需要和兴奋点有针对性地制定建设规划。农民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农民自然就有了参与的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也自然就有了可操作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