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主要有两个特殊背景。一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三农”的问题非常突出,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非常突出。城乡统筹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这是思路上的转变。新农村建设也是和这个背景认识有关系的。二是由于20多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是举世瞩目的,但是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长期滞后于城市的发展。所以“新农村”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新农村建设”定位于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新农村”建设的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要建设新农村,政府主要要做四件事。一是发展农业的生产,推进农业现代化。二是重点关注农民的收入。三是政府加大基础设施的投资。这些基础设施是关乎农业的生产和农民的生活。四是加强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因为城乡的差距最基本是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差距上。 农业生产首先是粮食的生产,这立足于本国资源,基本上是依靠本国的资源来完成提供人口和加工业需要的粮食,这需要不断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其次要根据农业资源的特点,继续实施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我国幅员辽阔,差距很大,特别是农业资源差距很大,所以要根据特点进行结构优化。此外要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短缺,势必要在提高单产、提高资源上努力,要实现这一点只能依靠科学技术。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很重要一点是转移农村劳动力,发展非农产业。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主要是农村道路、农村居民饮水和用电等问题。我国现在仍有3亿2千万农村居民不能安全饮水,需要每一个五年解决2千万;还有2千万的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这也是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在五年、十年之内把这个问题解决。要非常重视农村地区的社会事业、公益事业的建设,应该尽快建立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 要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还需进行一系列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体制改革。要改革征地制度,保证农民的土地权益;要改革与建立农村服务体系;推进县乡综合改革;加快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