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改善农民的就业状态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改善农民的就业状态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6-9-29
    新农村建设的基点,是改善农民的就业状态。农民“就业状态”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指就业的平等性(或者说就业环境),二是指就业的能力,三是指就业的岗位(机会)。农民就业状态的变化,就是指农民就业的环境是否好转,就业能力是否提高以及就业岗位是否增加。农民就业既指雇佣就业,即所谓的打工,也包括没有被雇佣关系的“自我就业”,如从事种植、养殖、加工、运输、经商,甚至开工厂、办公司等等。打工也好,自我就业也罢,都离不开就业环境、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这三个方面。
    新农村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都是与农民的就业状态有内在的联系。比如,改革发展成果的共享。农民如果能平等就业和具有足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那么,发展成果的共享就可基本实现。再比如,贫困群体的脱贫。目前全国农村仍有2365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要进一步减贫,并巩固减贫的效果,取决于农民就业状态能否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使农民有更好的就业环境、更强的就业能力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还有农民增收、减少农民等问题都与就业密切相关。
    当前的各项支农政策和农村的各项改革有必要进行整合,使之形成合力,都落实到有助于改善农民的就业状态上来,并以此来衡量各项政策和改革的轻重缓急。当前重在改善农民就业不平等状况,使农民有一个更好的就业环境;中期的重点是全面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减弱农民就业能力不足对现代化进程的制约;从远期看,重点是开放城镇,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现农民向市民的转化。
    目前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都想迫切地做点什么,如果弄不好,农村建设就会变成一场新的“大跃进”,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现在各级政府对农村的投入和针对农村的各项改革,都应当聚焦到农民就业状态的改善上来,防止农村建设和改革上的“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对农民来说,就业状态的改善是最大的,也是最长久的实惠;对政府来讲,也只有不断改善农民就业状态,才能使农村的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

上一篇:处理好把握好六大关系   下一篇: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