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规划”如今成了热得发烫的词。每到一地,每提及新农村建设,一些当地领导便畅谈本地正如何请专家设计新村,如何楼宇亭台整齐划一,电信交通诸项几通几平。似乎建设新农村只是建设新村庄,新村规划也只为追求新房齐刷刷。 这些都不错。新农村建设的终极目的,其中一个征象就该是美景在前,村庄如画。如今即便是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不少地方也是“有新房无新村。室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但有一条,就是啥时候也别不顾实际地贪大求洋。事实上,新农村建设没有固定模式,没有统一标准,应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因地制宜地确定目标和任务。否则,就会令人疑心那是盆景,疑心那是劳民伤财的形象、政绩工程。 其二,新农村建设中的五项任务,当以发展生产,增加收入为要。生产发展、农民生活富裕了,很多事情功到自然成。因此说,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才是前提和基础。建议一些从事基层领导工作的同志,别妄求无花果,无源水,无根木。 不久前,辽宁省阜新市委一位领导说,新农村建设当然要抓紧抓实,但一些新村规划、新村庄建设要量力而行,且不必急于搞。为何?该领导微言大义:弊端很多。 哪些弊端?一是急功近利。修了几条路,建了几栋房,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标志,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化、速成化。二是急躁冒进。农村情况千差万别,新农村建设存在快慢、高低之分。搞整齐划一,一哄而上往往一哄而落。三是急于求成。新农村建设不仅涉及基础设施、环境、教育、医疗、卫生、商贸、住房等硬件的改善,而且涉及科学管理、良好村风、民风的形成等软环境建设。这也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就建成。 换言之,各地农村自然地理、民风民俗、居住形态、文化传承各不相同,怎能千村一面、千村一策?如果我们能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风俗,保留山、水、林、田、路原貌,做到青山绿水,小桥流水,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即便民居古朴,民宅素洁,但却新风盎然,新意无限,岂不也是美景一处。 当然,这些依然是后话。首要的,还是先把生产发展起来,先让农民多增加些收入,这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