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成为农民主体的自觉行为?这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笔者认为,为此必须创新动力机制,打开动力“闸门”。 一、顺民意,尊重农民主体的“话语权” 当前,有些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缺乏足够的热情,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是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话语权”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体现。不少地方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和项目都未经广泛征求农民的意见,或者由少数几个干部说了算,或者由上一级下指标,或者由上一级政府一厢情愿强势作主。于是,就有了农民的心理逆反和行为的冷漠,他们会认为,不是我要建,而是你要建。于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办了好事不落好。由此看来,要使农民自觉地投入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做的就是按照“管理民主”的要求,把“话语权”交还给农民,让农民来自主决策本村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事项,正如一句广告词说的“我的地盘我做主”。事实上,让农民做主,体现的不仅仅是对农民的尊重,也是政府弱化行政风险的有效途径,一厢情愿的包办代替往往会适得其反。 二、办民事,打开新农村建设动力通道 新农村建设要吸引农民的“眼球”,使之产生一种内在的建设冲动,必须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入手,多办农民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事,用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来感召农民。实践证明,办民之所需、所盼、所急之事,就能顺畅地打开一条新农村建设的动力通道,新农村建设就会动力无穷。 三、助民富,催化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动力 农村发展进入现阶段,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农民增收难依然是困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窃以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必须予以重点突破的。第一,科技兴农,提高现代科技水平。一是要健全农业科技推广网络,用现代科技武装农民。二是要增加农业科研投入,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三是要设立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风险基金,降低农业研发和新科技、新品种、新工艺推广的风险成本。第二,以工促农,大力发展“草根经济”。我市有义乌的中国小商品世界、永康的五金城,据有关资料表明,中国小商品城的商品约有60%是外地加工生产的。我们应充分发挥义乌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利用地理区位优势,主动对接义乌市场,做足做活来料加工文章,促进农民增收。第三,组织农民,积极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实践证明,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符合我国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发展方向,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组织形式,其作用突出表现为:一是在连接农户与企业、生产与市场方面,起到桥梁纽带作用;二是聚集“能人”优势,较好发挥了能人效应,有助于农民市场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民由“自然人”向“市场人”转变;三是盘活了市场流通,有助于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第四,以城带乡,跳出“三农”抓“三农”。一方面,要加紧拆除“制度排挤农民”的藩篱,落实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和公平的市场竞争主体地位,疏通阻止农民进城的制度通道,促进劳动力的转移,加速农民“非农化”进程,“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另一方面,就农村本身而言,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村人口的递减趋势为出发点来统筹农村的规划,着力建设中心镇、中心村。这样做,一是可以节约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二是可以集聚人口,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是可以减少管理层级,降低基层行政运行成本,减轻农民负担;四是可以节约投资,提高投资效益。第五,加大扶持,助推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外部动力的导入,政府公共财政的扶持、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在现阶段显得尤为重要。为此,一是要加大公共财政供给量,尽可能地向农业多“输血”。二是要严格公共财政使用管理,提高使用效率,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三是要整合各类扶持“三农”的资源,解决多头管理的无序状况,防止扶持政策和资金的损益及使用过程中的流失和扭曲。四是要突出重点,实施公共财政的集约化经营,防止撒“糊椒面”。五是要合理解决项目资金配套问题。对基层过高的资金配套要求会提高“要钱成本”,造成新的负担,也会因此而使有钱的更易要到钱,公共财政转移支付的职能错位为“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四、解民难,注入制度创新动力 农村的问题,不仅仅是发展的问题,也是改革的问题,制度的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永续动力。当前农村面临的土地、资金、社保等难题,从深层次看都是制度不适应的问题,深化改革,创新制度,对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第一,土地制度的创新。各地农村普遍感到,现行的国有、集体双轨运行的土地制度,已经给新农村建设带来诸多障碍,而且,也成为诱发农村社会不安定的主要因素。为此至少应当考虑:一是让农民平等地参与土地征用收益的分配;二是应当允许集体所有土地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流转;三是应当给予集体所有土地的担保抵押资格;四是对新农村建设中旧村改造、生产发展、公共设施建设所急需的土地采取特殊政策,放宽管制。第二,金融制度的创新。“钱从哪里来?”这是令农民兄弟最为困惑的一个难题。显然,农村金融制度不创新,贷款难问题不解决,新农村建设是很难做好“无米之炊”的。我想,一方面,农发行、农行、农信社要实现支农职能的归位;另一方面,要放宽政策环境,大力发展民间金融,用好民间资金。第三,社保制度的创新。城乡的差距最核心的是两个方面:教育与社保。不少农民兄弟说“身上压着三座山(教育、医疗、养老),岂敢放心花钱”?从长远看,只有彻底改革现有的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享有城乡均等化的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农民才能从重压下解放出来,才能降低新农村建设的成本,新农村建设也才有强劲的制度动力。 五、强民身,建设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关键靠农民,农民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村教育本就落后,而现行的教育制度又使城市成为农村优质教育资源、人才的“抽水机”,这又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教育的落后和农民素质的低下。鉴于当前农民素质与新农村建设要求不适应的情况,必须从新农村建设的大局出发,加快改革现行教育制度,完善分级负担的农村教育筹资体系,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教育,提升农村人力资本,促进农村由“输血”机制向“造血”机制转型,进而,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