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造村运动开展的背景 (一)破解“地域过疏”难题的需要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遭受沉重打击,故致力于重建城市,把主要的资本集中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大都市上,因而导致巨大的城乡差距。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工业现代化全面开展,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的就业人口急剧增长,在1955—1971年的16年期间,增加了1830多万人,达到了4340多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从61%提高到85%;与此相反,农业劳动力从1600万人减少到760多万人,这就是说,日本战后如此迅速增长的劳动力,有一半以上是通过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而得到补充的。农村因为青壮人口大量外流到城市,农村就业人口中老年人和妇女的比例越来越大,1980年从事农业的人均年龄男性为53.3岁,女性为51.0岁,这种在全国范围内出现的大城市及其周围人口过密,而在农村人口过疏的现象,使得农业生产力大幅下降,农村面临瓦解的危机。因此,以重新振兴农村为目标的造村运动,便在乡村自发性地展开。 (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所引发的世界性经济衰退,也给日本造成了沉痛的打击,大量消耗石油的巨型技术、企业、项目难以启动,甚至曾经利用廉价石油的交通运费也越来越昂贵,国家和个人都不堪重负,兴建城市的模式也备受质疑,特别是对资源严重匮乏的日本来说,只能先考虑进口石油的数量,然后才制定相应的经济增长目标。在能源问题成为经济发展瓶颈的情况下,如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政府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不用消耗大量石油的中小产业项目格外受欢迎。另外,在当时的日本,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财政的作用越来越弱,单纯依靠财政上的投资和信贷来改变地区差异也越来越难,而“自下而上”的造村运动却可以在不消耗大量能源和财政支持的前提下实现乡村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 在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农业生产却陷入了困境,日本农业经营基本上届于小农经济的性质,基本生产单位以个体农户为主。据1975年统计,日本共有477万农户,其中不足0.5h㎡耕地的农户占41.3%,0.5-2h㎡耕地的农户占52.2%,2h㎡以上耕地的农户只有6.5%,显然,以分散的个体农户为主的经营,不仅不能充分发挥农业现代化的效能,反而降低了农业生产率,造成了严重的农业机械浪费现象,加之农业生产费用的不断提高和农民生活费用的日益上涨,单纯依靠农业生产难以维持生活,不少农民流人城市寻找生活出路,因此,如何提高农业的生产率和寻找农业之外的致富途径,成为村民积极参与造村运动的主要原因。 (四)迎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 造村运动的倡导者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认为,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人们对信息的需求的增多,导致不同的人需要交流不同的信息而聚集;另一方面,在信息化时代,信息量虽然很大,但仍然存在自己需要的信息搞不到手的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所以信息化时代下的人就要向信息流通的城市集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化越发达,城市化的进程也就越快,而为了防止农村人口外流,平松守彦提出了“磁场理论”:如果强磁场与弱磁场之间放一块铁板,铁板自然会被强磁场吸引而去。为了促进各地区均衡发展,就要把农村建成不亚于城市的强磁场,把青年人牢牢吸引在本地区,磁场的吸引力在于产业,必须立足本地区条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这也就是造村运动的开端。 二、造村运动的主要内容 (一)造村运动的原则 1.立足乡土,放眼世界 行动虽是区域性的,但眼光却是国际性的。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先生认为,产品愈具有民族特色,其国际价值就愈高,也越能受到国际上的肯定。当然,地域性并不等于国际性,毫无疑问它还需要经过精心加工和提炼,需要瞄准国内和国际市场,打造名牌,提高知名度。 2.自立自主,体现民意 居民们是行动的主体,政府不下行政命令,不拿钱包办,不指定生产品种,不统一发放资金,而是在政策与技术方面给予支持,一切行动由各社区、村镇自己掌握,这就使各基层单位和广大农民放弃了依赖思想,主要依靠自我奋斗。 3.培养人才,面向未来 “造村”运动并不只是物质性的“造物”运动,更重要的是精神性的“造人”运动。人才培育是运动的最终目标。地方活力是否能带动起来,不仅需要具有前瞻性的领导人,也需要集合人民大众的力量。 (二)造村运动的开展形式 在日本的造村运动中最具知名度且影响力扩及全日本乃至亚洲各国的开展形式就是由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于1979年开始提倡的“一村一品”运动。所谓“一村一品”运动,实质上是一种在政府引导和扶持下,以行政区和地方特色产品为基础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它要求一个地方(县、乡、村)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发展一种或几种有特色的、在一定的销售半径内名列前茅的拳头产品,以振兴“1.5次产业”。当然,“一村一品”并不限于农特产品,也包括特色旅游项目及文化资产项目,如文化设施或地方庆典活动等。 “一村一品”运动开展之后,大分县的农特产品无论在数量或收益上都有显著的增加。1980年大分县有4项特产,而今全县共培育出有特色的产品300余种,总产值高达10多亿美元,其中产值达100万美元以上的就有126种,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5种,玖珠町仅“吉四六”酱菜一项就达5亿日元(100日元约合7.26人民币元),由于其产品很多是朴素但充满亲切感的手制产品,在对天然食品需求量猛增的今天,其产品格外受欢迎。如今,日本消费者提起大分县的3个名牌产品香菇、烧酒和丰后牛肉时,无不因其美味而大为称赞。这些多品种小批量的加工业有利地促进了当地劳动力的就业,使村民们不离乡土,走上了富裕之路。大分县的“一村一品”运动经过20多年的努力,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2年人均年收入达2.7万美元,高于美国的2.4万美元。 大分县面貌因“一村一品”运动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为生活安定、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的地区。受他们的影响,日本国内的许多地区纷纷发起“一村一品”运动,同时,中国、韩国等东亚国家乃至欧美各国也深感兴趣。纷纷效法日本。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开展了“一州一品”运动;泰国在全国各地展开了“一村一品”的农村开发运动。“一村一品”运动不仅带来了农业的提升,也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一村一品”运动的先进地区——全日本知名的汤布院町,人口不足1万人,但每年却有380万的游客前来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造村运动的主要做法 1.以开发农特产品为目标,培育各具优势的产业基地 大分县地处日本九州岛东部,全县地形复杂,其中林地占全县面积70%,除了几处盆地外,几乎没有大的平原,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大分县具有种类繁多但产量不大的农特产品,具有自己独特的比较优势。因此,“一村一品”的基本目标就是开发、振兴农特产品。他们在培育农特产品上抓了产地建设、培育名牌2大重点环节。如在产地建设上,强调因地制宜建立产业基地,如以朝地町、九重町等为代表的丰后牛产业基地;以大田村、国见町等为代表的香菇产业基地等。 2.以突破1.5次产业为重点,增加产品的附加价值 所谓1.5次产业,是以农、林、牧、渔产品及其加工品为原料所进行的工业生产活动,通过这个生产活动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地方产业振兴的重点在1.5次产业,这是因为要把农产品生产的一次产业直接提高到加工业的二次产业是相对困难的,但是把农产品略作加工,提高一次产品的附加值还是可行的。 &nb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