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农村“两免一补”呼唤发放措施补位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农村“两免一补”呼唤发放措施补位


责任编辑:耿洁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6-9-15
  河南省漯河市大刘镇中学在实施“两免一补”中,虽然多名家境十分贫困的学生写了申请书,但最终的情况是:凡去年中招考试分数达到460分者,一律享受“两免一补”政策,460分以下者,不得享受任何补助。一些本不该享受政策的学生得到了补助,一些贫困生反而不能享受到应有的待遇,不少人对此都有怨言。
  日前,笔者就“两免一补”发放标准调查了许多农村中小学,一些教师感叹说:“由于想领救助金的‘贫困生’太多,学生开出的贫困证明又难分真假,只好以学生的分数高低、成绩好坏确定受助对象,这实在是没办法的办法。”
  众所周知,今年以来,许多地方实施“两免一补”,是为解决农村贫困孩子无钱读书的问题而推出的一项“爱心工程”。但是,在送“爱心”的过程中,发生“富学生”剥夺“真贫困生”权益的事情,它暴露出我们在实施“爱心工程”的程序上存有一些漏洞。目前,对贫困生补助金的发放大都采取了学生提供材料的方式:由申请者在当地开个贫困生证明,再由申请者本人写出个人贫困情况报告,最后学校根据申请者上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验、取决发放补助的名单。一些学校在审验这些材料的时候,根本不看学生本人,不就学生的真实情况进行详细了解,基本上看谁在材料上写的最“贫困”,就把补助金发给谁,结果让个别道德品质不高的学生开假证明钻了空子。个别学校搞“内部交易”,或者随意“变通”政策,出“歪招”,把救助金与分数挂钩,按学习成绩好坏圈定受助对象,以致把“好经”念“歪”了。
  “助贫”变成“济富”虽属个别现象,但却扰乱了正常的救助秩序,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可低估。首先,以成绩好坏确定受助对象是对救助金的滥用,是对弱势学生明显的歧视行为,损害了教育的公平原则。其次,救助资金使用不当,发生被冒领、挪用的事特别容易激起群众义愤,有些真正贫困的学生可能会因此失学,使“爱心工程”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希望有关部门严格执行政策,做到三个到位:一是宣传到位,使每个农民家庭都能够清楚地知道“两免一补”发放的条件;二是公示到位,在重要或者人流众多的地方,对“两免一补”情况进行长效公示;三是责任到位,实行责任追究制,对开假证明、假申报的单位、个人严厉追究责任。

上一篇:“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怎样才能“实”起来?   下一篇:滥占耕地频现 建设新农村不能以农民失地为代价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