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首先祝贺你主持的《中国新农村建设报告》发布了。我想,这应该是国内第一份以蓝皮书形式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加以系统研究的报告吧。
在你们的研究中首次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对各地新农村建设的起点情况进行了排名。我觉得这个排名意义是多重的。比如,对投资界而言,在资金和项目选择上如何介入新农村建设,这个排名和你们的整个研究成果,就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这方面情况?
李佐军:我们已经注意到大家对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以及各地新农村建设起点情况的排名十分重视。对这个评价体系和起点情况排名,报告里有详细介绍,我这里可以简略说明一下。
我们在构建指标体系时,首先研讨了与新农村建设有关的农村发展理论。在做了大量基础研究的前提下,我们提出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关系模型,指出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良性互动的三大条件:建立城乡居民公平竞争的制度、促进城乡要素自由顺畅流动和促进城乡各种主体分工协作,各得其所。
我们还从村和区域两个层面,从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五句话和人本发展理论五个模块两个角度,分别设计了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全国新农村建设的评价方法和测算结果进行了介绍。最后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新农村建设的起点情况进行了排行,并对部分省、市、自治区的情况进行了点评。
根据我们提出的研究模型和详细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东部发达地区的起点比较高,中西部地区比较低。总体上看,新农村建设呈东强西弱,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同时,我们根据综合得分,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新农村建设起点情况分为五类。这五类地区最高和最低的综合得分,比如上海和贵州的差异要超出一倍以上(见资料链接),这和我国经济的实际状况是吻合的。
我们还比较介绍了国际经验与国内模式,并从区位、产业、发动主体、建设内容和速度等多个角度,分析了城镇/都市型、城郊型、农庄型,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带动型、服务业带动型、资源带动型,政府发动、企业和居民主导、非政府组织引导、全面推进型、重点突破型等多种新农村建设的模式,并对相关案例进行了介绍与剖析。这些参考性很强的案例,有很实用的借鉴意义。
我们认为,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党和政府在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特别是根据我国城乡形势变化,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这个决策意味着我国的发展战略在城乡关系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即从长期以来实际执行的“城市偏向”发展战略实质性地转向城乡统筹发展战略(所谓“城市偏向”是指在城乡分割体制下各种投入向现有城市倾斜)。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意味着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
新农村建设需要理论创新,下一步难点多,需要做长期艰苦努力
主持人: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是一个全局性课题,是国家向新的发展阶段转型的重大战略。我看了你们的报告,在理论和实践层面有不少探索、不少新思路,特别是给新农村下的“五新”定义,融合了多方面的成果,很有意思。从你们研究体会看,新农村建设的难点在哪里?
李佐军:我们这项研究力图做出一些新的探索,其理论创新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对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独特的阐释。我们将新农村定义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新内涵、新风貌的农村,与传统农村和计划经济时代农村相比,其基本特点有“五新”:新居住环境、新技术环境、新体制环境、新分工环境、新居民主体。新农村建设,即是促成具有上述内涵和特点的新农村的所有行动的总和,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培养新型农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新农村必须是城镇化过程中的新农村,新农村建设必须与城镇化结合起来,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各种权益特别是自由选择权等。
二是构建了新农村建设的人本发展理论模型。人本发展理论是我们提出的新概念,其主要意义是:各种发展现象(如农村发展等)都可通过个体人行为及其约束条件来解释。如果一个组织的大多数人在适合其特点的岗位上采取了高效劳动行为,则这个组织必处于较理想的发展状态,反之则处于不理想的发展状态。我们的报告阐述了新农村的五个新特点,提出了人本发展指标体系,以及各个层面的对策。
从我们的研究看,我们觉得新农村建设内容多,难度大,任务重,需要全社会做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首先,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新农村建设的蓝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涉及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等各种文明。
对新农村建设来说,这二十个字是一个非常概括的愿景。它不可能非常细化地反映问题的方方面面,而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可或缺。
其次,新农村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难点部分。现代化和“现代经济增长”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现代工商业转变、传统农村向现代农村和现代城镇转变、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变的过程。将现有工商业和现有城市进一步扩大和发展并非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传统农业和农村才是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新农村建设的实质是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专业化分工不发达的、传统观念包袱重的传统农村,转变为现代商品经济的、专业化分工发达的、以拥有现代观念的新型农民为主体的现代农村。这无疑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需要付出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方能实现。
此外,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欠债很多。目前的新农村建设是在长期以来存在的城乡分割体制尚未彻底打破、城乡差距在某些方面仍在扩大的基础上进行的,许多农村的基础并不太好。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归还我们对农村的历史欠债。
只有首先归还这些历史欠债,新农村建设才能获得一个与城市建设大致平等的地位,才能扫除新农村建设的许多障碍。毫无疑问,归还这些历史欠债的任务十分艰巨。如果不归还这些历史欠债,则进行新农村建设就要大打折扣。
新农村建设在三个层面上都需要巨大的智力支持
主持人:我觉得在这份报告之外,需要请你介绍的是,你们是怎样开展研究的?你们的研究团队是怎样一群人?这个团队都是由中青年博士组成的吧?我问这个问题,是想请你谈谈新农村建设需要怎样的智力支持?
李佐军:我们这个研究项目得以顺利进行,在操作上有两点需要一提:一是得到了很多前辈与有识之士的指导、帮助和支持。同时我也想介绍一下我们的团队。这个项目是由我牵头,以“北京城乡创新发展博士研究会”为组织单位,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农业部、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联合国贸易网络北京中心等单位的中青年博士参与,历时近半年,进行反复讨论、研究、计量和修改而形成,是一个跨部门、跨学科、跨体制开展研究的项目。之所以能够成功,和大家对现实问题的关切,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这个国家重大战略的高度关切是有关的。
在开展此项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新农村建设需要巨大的智力支持。由于新农村建设内容多、难度大、任务重,因此实际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各级政府和实际部门,需要来自包括学术界在内的方方面面提供巨大的智力支持。这可以从三个层面看。
首先,中央政府制定新农村建设的法规和政策需要智力支持。在各地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也需要中央政府及时予以关注和调控。所有这些都需要学术界进行深入研究,及时提供政策建议,并参与政策和法规的制定。
其次,地方政府如何建设新农村需要智力支持。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地方政府承担着更为艰巨的任务。如何理解和贯彻中央的政策,摸清本地农村发展的实际,如何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如何总结和提升本地新农村建设的经验等,都需要专家的智力支持。
再次,企业(包括金融机构)如何参与新农村建设也需要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涉及到三类主体:政府、企业和个人。企业(包括金融机构)如何参与新农村建设,如何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如何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何争取国家的政策等,都需要进行研究,需要外部专家提供决策咨询。
从我们这个博士团队的实践看,能够积极介入当前中国最重要的经济课题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因此,大家对这个项目投入的热情也是超乎想像的。
综合发展水平与各地新农村建设起点情况排序
根据评价结果,总体状况是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的新农村建设水平较高地区。总体上看,中国新农村建设水平依然是东强西弱,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见图)。
根据综合得分,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新农村建设起点情况分为五类(见表):
●第一类(综合指数大于10):3个直辖市农村受大城市影响巨大,基本上是大城市郊区型农村,其新农村建设起点水平远远强于其它地区。
●第二类(综合指数7到10之间):8个省、区基本上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的省。整体经济比较发达。但新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