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调研,与乡村干部交谈,反映最多的是给群众操心办事,群众非但不买账领情,反而还往往与干部碰撞和顶牛。做事难,把事情做好则更难。 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在各地展开。要办的事情很多,如何把好事办好,办得让群众顺心满意,还真是个大问题,而且是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何会出现干部给群众办事,群众不买账还发生碰撞和顶牛的情况呢?据调查了解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法规政策的透明度不断加大,群众的法治意识得以增强,眼界开阔,思想解放,维权意识增强,对基层干部的依赖度相对减少。这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但有些基层干部,对所发生的这种巨大变化却难以适应,他们仍然习惯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今天的新问题,用老方法处理新事物,主观随意性大,又听不进群众的意见,还时不时地发脾气,搞强迫命令。如此一来,群众自然不会买账,造成工作被动,或发生碰撞和顶牛也在情理之中了。 那么,在新时期新阶段,如何才能解决好既办事又不与群众发生碰撞与顶牛的问题呢? 一、注重自身学习,更新观念。乡村干部身在基层,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必须做到既有帮群众之心,又有帮群众之力,让群众实实在在地受益。二、做事出以公心,平等待人。一些乡村干部之所以在群众中没威信,说话无人听,办事总是与群众碰撞“顶牛”,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办事不公,厚此薄彼,搞“一人当官,亲友沾光”那一套,群众心里怎能平衡?还有的干部一事当前,先想自己。办的是大家的事,掂量的却是个人捞“油水”。如此办事,群众能不“顶牛”吗?三、做事公开透明,别玩“猫腻”。应该说,现在乡村干部做的事,有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部分利益和全局利益之分,但百家饭、百家碗,确实众口难调.对一些长远的和暂时群众看来不明显的利益,他们有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但只要把话说透,办事公开透明,大多还是能得到群众认可的。四、力求俭省节约,精打细算。现在,农村经济基础还相对薄弱,乡村干部办事要立足现有条件,力求俭省节约。不论是兴建水利工程,打井修渠,整理村容村貌之类,还是办企业、上项目,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精打细算。并确保办一件成一件,办出成效来,决不能半途而废,劳民伤财。事情办好了,钱也没多花和乱花,群众能不拥戴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