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为农民自主就业和创业创造体制环境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为农民自主就业和创业创造体制环境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6-9-14
    期望城市能给予生活在城市边缘的我们这一类人、这一群人更多的空间。这是不堪城管驱赶、含泪撒枣的洛阳农民李年红的“城市梦”。李年红的遭遇是成千上万进城谋生农民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他那交织着悲壮与辛酸的“黑色幽默”式举动,也正是这一阶层积郁情绪的一次爆发和宣泄。
    类似这些事件无一不凸显了进城农民遭受体制弊端困扰之深。当前,农民增收出现了增幅下滑的趋势,“农民增收难”已经成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难题。解决农民增收问题当然要依靠“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但现在,“多予”固然还应进一步加大,但加大的余地终究有限;“少取”在废除农业税之后,差不多变成了“不取”;现在看来,“放活”上还有很大的着力空间。如果能把妨碍农民自主就业和创业的体制弊端铲除,那么,进城也好,在乡也好,无论是做个小买卖,打个小短工,还是去工厂、工地挣点力气钱,每个人都有机会去圆自己的“致富梦”。其实,每一个农民身上都蕴藏着创造生产力的激情,问题是政府和社会要“放水养鱼”,要真正“放活”。
    鼓励农民自主就业和创业,是中央的一贯方针,但在各地具体实践中,妨碍农民自主就业和创业的现象却比比皆是。在乡农民创业普遍存在“三难”:一是贷款难。农民要想做个小买卖,办个小企业,简直是贷款无门,各大商业银行联袂向城市收缩,剩下孤独的农信社也是不大景气。何况,贷款要有抵押,但农民的房产不能抵押,土地使用权也不能抵押,农民只有去求民间借贷,但民间借贷又见不得阳光,怎么创业?二是经营难。开个小卖部,摆个杂货摊,都要花钱办执照、办年检不说,经常的是,开张没几天,工商税务就来收钱,也不管你赚没赚钱,怎么经营?三是销售难。办个小作坊,建个小工厂,货物一上路,就是关卡、收费,摊到成本里,货难卖;自己消化了,图什么?如果这“三难”解决了,小打小闹的,好歹自己就了业;规模大些的,多少还能带动家人、亲戚、邻居就业。能不能放宽贷款条件,多搞些适合农民需要和特点的贷款形式?能不能对农民一家一户小作坊式的微型企业不收管理费,不征税,对带动农民乡土就业大的农村企业也搞个“退税”机制?这是一种“放活”,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多予”和“少取”。
    至于农民进城就业所遭遇的不平和困难,这些年大家已经有目共睹。从熊德明到李年红,从在城市卖桃难、卖瓜难到卖枣难,从城管殴打小贩到小贩刺死城管,都在说着同一个道理:“穷人的问题”固然是经济和社会问题,但更是政治问题。不要小看一个小摊,它维持了一个进城农民小家庭的生活,盛满了他的儿女未来的希望。为什么要打碎他们这朴素的“城市梦”呢?现在有些城市以创建文明城市的名义,驱赶以进城农民为主体的流动商贩。这样做的结果有两个:一个是,马路干净了,市容整洁了,城市好像文明了,离国际化大都市近了,城市政府政绩突出了;另一个是,小商小贩谋生更难了,市民生活不便了,中低收入阶层生活费用升高了,城管与小贩的矛盾加深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难度增大了。孰轻孰重?这要看城市的管理是以人为本,还是以马路为本?是以所有居民安居乐业为本,还是以政绩和GDP为本?是以里子的实惠为本,还是以面子的虚华为本?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城市政府自会有明确的选择。
    即将于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研究构建和谐社会问题,这体现了中央治国理政的以人为本。“农民增收难”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瓶颈,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难点。解决“农民增收难”,我们在“多予”和“少取”上已经下了大力气,现在是在“放活”上打开一个新局面的时候了。

上一篇:“两免一补”后农村义务教育仍需希望工程   下一篇:以点带面实现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