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们对社会主义农村向何处去,曾有过种种不现实的想法。以为农村发展的未来就是要消灭农村。或是农村人来到城里成为市民;或是通过行政区划调整,农村人就地变成城里人。现实证明这些做法效果并不好,或者说并没有改变我国广大农村的根本生活面貌。现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我国广大农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新农村与旧农村相比,当然有很多的不同,笔者的理解主要是:要因地制宜地引入新的技术,要创立行之有效的新制度,还要建起一整套新的保障体系。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有新的技术支撑,否则将难以体现新农村之新。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旧农村生产方式十分原始:祖祖辈辈面对黄土背朝天,刀耕火种,广种薄收;不少农村的生存环境亦十分恶劣:人畜混居,污水横流,危房处处,道路难走。不引入新技术,农村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就难以改变。新技术的引入,不怕“踏破铁鞋无觅处”,只要做到因地制宜,反倒会“得来全不费功夫”。一项沼气技术的推广现在已极大地造福了广大农村地区。由国家、地方和农户共同出资建一个沼气池,花费只有一千多元,但却巧妙地取得了循环经济的功效:沼气池以牲畜粪便和其他生活垃圾为原料,治理了农村的污染,产出的沼气除了照明和烧饭之外,大量的多余沼气还可以用来发电。沼气技术的应用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大变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不断地进行制度创新,否则将难以体现新农村之新。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广大农村的农业生产都已普遍地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这种制度相对于计划体制下的生产队体制,是一种制度创新,也确实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这种制度也会产生一些弊端,特别是对一些特定地区和特定农产品,就更是这样,必须探索进一步的制度创新。比如,为了避免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胶工强割、超割等杀鸡取卵式的短期行为,海南农垦某农场就推出了新的制度。对于已经开割的胶园实行长期承包制,把承包期定为橡胶树的一个生产周期,承包收入按比例分成,一年一次定产,完不成计划产量的胶工按差额向农场赔偿。对于未开割的中小苗橡胶,则建立股份合作胶园,并区分不同情况,形成产权出让型和合作开发型两种模式。通过这些制度创新,农场既保证了胶工的生产积极性,又避免了橡胶生产的短期行为,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建起一整套新的保障体系,否则将难以体现新农村之新。众所周知,农业生产周期长,易受自然灾害侵扰,是各国政府重点补贴的产业。我国农业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政府补贴不到位,使得农业生产,特别是贫困地区,长期形成了靠天吃饭、朝不保夕的原始状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加强农村抵抗灾害和风险的能力,实现稳定农业生产的稳定和保障。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已经拨出专项资金进行了两期农村电网改造,广修农田水利工程,以及农村地区公路交通建设。通过这些措施,我国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状况已大为改善。但是,根据农业生产的一般规律,仅有农田基础设施,还不足以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因为农业生产还会遭遇到意想不到的严重自然灾害或市场风险的冲击,因此还需要通过农业保险来进一步提供保障。(李仁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