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提升财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提升财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财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峰论坛举行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6-8-30
    为深入探讨财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理论、对策,提升财政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和水平,由农民日报和湖南省财政厅等5家单位联合主办的“财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峰论坛8月26日-27日在湖南省长沙市举行。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林毅夫,湖南省政府副秘书长李妙和,湖南省财政厅厅长李友志,农民日报党委书记、社长沈镇昭出席论坛并讲话。来自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等单位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财政与社会主义新农村,从不同角度、侧面和层次展开深入研讨、对话与交流,再次掀起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理论研讨的高潮。据悉,这是我国首次以此为主题的大型高峰论坛。
    林毅夫在专题报告中就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论述。他认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落实要把握几个问题:一是资金来源问题,要加大调节公共基础设施上的投资方向,还要给予一定的补贴,鼓励农民投入;二是建在什么地方,要以自然村为基础进行新农村建设;三是要建立劳动密集型的工业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四是要促进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顺利转移;五是要塑造高素质、现代化的知识农民,要为其提供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卫生保障。
    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提高资金合力和使用效益;要研究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带头作用,引导民间资金、社会资金投入“三农”,逐步形成多元化支农资金格局;在新农村建设中,财政在支持方式上、资金投向上要统一筹划。专家学者们还纷纷为建设新农村献计献策,各抒己见。有的认为,财政支持新农村建设要以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促进农民增收,有效扩大农民消费,进一步扩大内需;有的提出,在新农村建设中,财政部门要努力找准位置,大胆创新财政体制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稳定、强劲的动力源泉。要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要做好“加减乘除”法,实现财政资源优化配置,向农村倾斜、向困难地区倾斜、向不发达地区倾斜,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还有的建议,新农村建设应以农民就业为抓手,为农民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为农民在城市的就业和创业创造更多机会。
    农民日报党委书记、社长沈镇昭在讲话中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需要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还需要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本次论坛使理论界、财政界和新闻界有机会及时总结交流各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民日报》作为一家面向农村地区的党报,作为“三农”领域的主流权威媒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担负着重要的宣传使命,今后将进一步创新宣传报道形式,着力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新做法、新典型、新成果,及时发现并调查分析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不断提高报纸的权威性和可读性,努力为农民服好务、办好报,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本此论坛发表演讲的专家学者有: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财政部农业司副巡视员张国明,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徐小青,财政部财政科研所副所长刘尚希,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党国英和夏杰长等。此外,湖南省财经理论学者、实际工作者及企业、农民代表共200多人也参与专家的互动讨论。 记者 白锋哲)

上一篇:对“三农”“多予”要加力度   下一篇:农村的未来:新技术、新制度与新农村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