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民谣种粮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服务有人给。 自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新农村建设。如何评判一年来各地的新农村建设形势?明年三农政策重点在哪?临近岁末,决策层对此已有清晰的思路。 “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12月9日,在由国家发改委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的“新农村建设一周年论坛”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透露。 事实上,在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明确提出了2007年三农的工作重点,即“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新农村“开局良好” 如何研判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主管部门官员和研究者都持乐观态度。 “开局良好。”讨论会上,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巡视员张红宇说。经过调研和观察,对于新农村建设一年多的实践,张红宇认为有两个特点。 首先,这个理念提出之后,得到各方认同。而过去谈农村问题,中央有积极性,地方不一定有积极性。 第二个特点是,新农村建设确实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解决农民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有些地方是电的问题,有些地方是路的问题,还有安全饮水问题等。 “中央在‘三农’方面,做了五件大事。”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副院长马晓河则从更宽的时空跨度上评价目前的“三农”形势。 具体体现为,一调,国家各级政府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二减,取消农业税,每年减轻1250亿;三投,大量向农业农村投资;四改,如农村信用社经营体制、乡镇机构、县级财政、义务教育改革等;五转,鼓励农民向非农转移,保护农民的利益,解决城市打工农民子女的上学问题等。 “在这些重大的举措下,农业农村形势出现了好的变化趋势。当前农业农村形势正在向‘种粮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服务有人给’的方向变化。”马晓河说。 然而,研究者们也观察到新农村建设试点中出现了诸多值得警惕的问题。马晓河对此总结为“五多五少”:第一,政策规划多,开展建设少;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招数多,但是怎么增加农民收入和产业,招数不多;第三,投资老渠道多,新渠道投钱少;第四,上边的真金白银多,地方口号响动静大,但是投钱少;第五,政府动作多,农民参与动作少,农民处于观望态度。 新方向:现代农业 “一年的历程,最值得总结的基本经验,就是如何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向,抓住重点,扎扎实实推进。”陈锡文说。 而这个重点,决策者锁定在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对此,陈锡文分析了原因。 首先,自然资源禀赋使发展现代农业成为迫切要求。对于农业面临非常严峻问题,最大的挑战是耕地、淡水资源在减少。 据统计,我国人均耕地1.41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从1996年到2005年全国耕地面积降低为18.3亿,9年时间减少2100万公顷耕地。 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现有的农业生产力状况明显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能适应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愿望。据统计数据显示,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国内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 “历史上南粮北运,现在是北粮南运。北方缺水,确保粮食安全,压力大。”陈锡文说,“从这个角度而言,必须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其二,从农业产业安全角度而言,急需提高农业生产率。如“有些进口已经对国家的产业进行了威胁”。陈锡文称,比如我国大豆今年进口大约2659万吨,进口量占国内大豆总需求量的60%以上。 “今年有关部门组织大豆协会,希望对大豆产量进行有效调控,但问题又出现了,大豆压榨行业70%控制在外资手里。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豆的生产和加工已经面临产业安全。”陈说。 近期的粮油价格上涨,更加凸显了建设现代农业的必要性。有关专家表示,尽管这两年国家的“三农”政策好,但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的状况未根本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未根本改变,保持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未根本改变。 因此,陈锡文总结,建设现代农业,无论是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富裕,还是保障国家的产业经济安全关系都非常重要。 关键:农业合作经济组织 如何发展现代农业,有待政策制定者们进一步细化和部署。而把千千万万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组建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顶起农业产业发展的支点。 “国家将大力推动和扶持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的成长和发育。”12月9日,在第二届县域经济研讨会上,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新立称,10月31日颁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史上跨时代的标志性事件。 郑新立认为,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只剩下村委会这样的行政组织,以前集体经济给农户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没有了,变成了只有农户自己经营了。这样以户为单位的小生产很难走向现代化道路,也很难进入国际市场,现在必须通过发展农民的专业合作组织来填补这一空白。 事实上,这也是现代农业的基本方向。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全面放开,农产品面临越来越多的国际化竞争,如果中国的农业不组织起来,仅凭上亿分散的农户很难和跨国公司竞争。 郑新立明显感受到了紧迫性,“最近大豆(2818,-17,-0.60%)、棉花(14305,-10,-0.07%)等行业,国外的公司进来了,棉花、大豆大量进口,使国内的市场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如果我们不组织起来,同样的情况可能在其他市场上重演。” 更多专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寄予厚望,他们期待这部于明年7月1日正式实施的法律,不仅能够带来农民收入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通过合作组织磨合农民需求,代言农民利益,真正建立起现代的农业体系和现代的新农村。(王世玲 定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