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稍微大一点的人都会记忆犹新,曾经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们到粮店(不是市场更不是超市)买粮,或到商店买食品,除了要付钱之外,还要付一种叫“粮票”的东西。粮票有本地的,还有全国的。如果你要到外地出差,就得换全国粮票,否则就得挨饿。粮票,一张小小的票据,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那就是计划供应。 粮票是伴随着粮食的统购统销出现的。而统购统销制度的出台,的确是形势所逼,是迫不得已的应对之策。1953年春,伴随着新中国大规模的国民经济建设,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落后与工业化建设需求的矛盾开始暴露,一些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粮食紧张的情况。粮食购销紧张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粮食生产能力的低下,二是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而这两者又互为影响,加剧了乘数效应。 当时的粮食市场应该说处于一种自由市场状况。农民除缴纳公粮外,余粮可以自由上市。1952年下半年到1953年上半年的粮食年度内,全国上市粮食174亿公斤,国家控制69.9%,私商收购30.1%,可见当时私营粮商还是很有力量的。粮食紧张的时候,他们就乘机囤积居奇,影响市场。 那么,解决市场紧张的办法是什么呢?简单的办法无非两条:一是增加生产,一是减少消费。谁都知道,发展农业生产,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但是在当时,不可能一下子做到,因而属于长远之计,远水解不了近渴。而减少消费,在当时自由市场下也办不到。决策涉及到从中央领导到普通百姓每一个人的利益,更涉及到跟广大农民的关系。决策者充分酝酿,反复征求意见,最后提出了可供选择的8种方案,并最终确定了统购统销,并以中共中央决议的形式公布。 这一政策的内涵主要有:第一,对农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简称统购。也就是说,统购的对象是余粮户的余粮,余粮户就是留足全家口粮、种子、饲料和缴纳公粮外,还有多余粮食的农户。对余粮户的余粮,统购的比重是80%~90%,几乎是全部。第二,对城市居民和农村缺粮人口实行粮食计划供应的政策,简称统销。在城市,对机关、学校、团体等单位人员,通过组织进行供应。对一般居民,发给购粮证,也就是粮本,凭证购买。第三,国家严格控制市场,严禁私商自由经营粮食。第四,在中央统一管理下,实行由中央与地方分工负责的粮食管理政策。随后,我国又分别对食用油和棉花实行了统购统销。 农村改革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统购统销政策有所松动。1985年,中央决定用合同定购代替统购统销,至此,实行了30多年的统购统销制度全部终结。这一制度当初对保证供应、支持国家工业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对我国农村经济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统购统销制度,还是改革开放后取消这一制度,都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在起作用,这就是农业生产力水平和粮食生产能力。当年实行统购统销,是因为粮食产量不能够保证城市居民和国民经济发展之需。后来取消统购统销,也是粮食较宽裕提供了充实的基础。这带给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特别是粮食生产能力,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今天,我们不用为粮食紧张、粮食不够吃发愁了,更不用为出台保证粮食供应的政策而绞尽脑汁。但是,粮食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和特殊商品,即使在实行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也不应该有丝毫的忽视和放松。中央提出建设新农村之后,有些人片面理解新农村建设,以为粮食过关了,头脑中抓粮食生产的弦可以松一松,以便把更多的精力、财力投入到有形的“建设”中去,这是十分危险的倾向。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第一位的,是基础,是根本,是重中之重。而生产发展的重点是粮食生产。忽视了生产发展和粮食生产,将会给新农村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后果。(乌裕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