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江苏农机化的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和服务水平不断增长,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68%,农机化发展实现了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农机职业技能开发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江苏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现状分析 (一)江苏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优势及特点。 全省初步建立健全了农机职业技能开发体系,职业技能鉴定总量已连续六年位居全国前列,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农机职业技能开发的政策措施,坚持“五个结合”,鉴定范围不断拓宽。 (二)江苏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在区域发展和鉴定结构及层次上存在不平衡。二是投入不足,农机职业技能开发缺乏系统有力的经费支撑。三是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来源渠道较窄、待遇较低。 二、江苏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面临的机遇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空间。 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的目标,农业部先后实施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规划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将农民培训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一,计划用五年时间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0万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00万人、农民创业培训50万人,对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空间。 (二)农机化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一大批农机高技能人才与之相匹配。 高性能的农业机械必须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技能人才队伍,才能把农机新技术充分运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去,发挥其应有的效益。 (三)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将逐步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需求。 劳动力市场对中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将逐渐加大,企业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可程度也会普遍提高。 (四)江苏地处长三角地区,具有开展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区位优势。 江苏从经济总量上看,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从农机制造业发展上看,随着一些国际知名农机企业落户,已成为农机制造业的集聚地;从外资企业规模上看,外资企业已达到1.62万家,吸纳的从业人员数达261万人;从教育资源上看,高校云集,涉农高等院校近十所,普通机电类职业院校也有数十所。这些优势都将为江苏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利条件。 三、对做好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几点思考 (一)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和政府引导力度,加大对农机职业技能开发的投入。 政府在安排农机购置补贴、农机科研开发经费、技术推广经费时,应从中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职业技能开发;在安排农业基础建设投资时,应安排一部分专项经费用于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机构的建设。通过多渠道加大对职业技能开发的投入力度,逐步建立上级财政补一点、地方财政拿一点、项目经费列一点和培训鉴定机构筹一点的多元化的稳定投入机制。 (二)必须把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纳入地方农机化工作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 实施职业技能开发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调动农机人员从事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积极性。 (三)必须进一步加强系统内外的协调配合,为农机职业技能开发营造良好的内外部工作环境。 建立横向连、纵向统的协调配合工作机制是推进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的关键。系统内要紧紧依靠行业管理的优势,加强与农机推广、监理等部门的相互配合,促进职业技能开发工作与农机化中心工作的有机结合。系统外要主动加强与农机科研、生产、营销企业及农机大中专院校的协作,推动职业技能开发工作向新领域延伸,同时加强与劳动、交通、工商、财政、物价等部门的沟通协调。 (四)必须进一步加强技能鉴定质量管理,注重鉴定前的培训效果,增强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要采取有效措施强化提高鉴定前的培训质量。培训形式要贴近实际,培训重心要下移到乡镇、村组,培训内容要突出实用,培训目标要注重实效,要让农民学了就会、会了能用,把参加技能培训和鉴定变成农民自觉的行为,逐步使农机职业技能开发工作步入“申请者自愿,持证者有用,全社会认同”的良性发展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