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农村教育既要“少取”更要“多予”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农村教育既要“少取”更要“多予”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人民网 ︱ 发布日期:2006-12-13
    教育部部长周济12月11日透露,明年全国农村近1.5亿名中小学生将全部免收学杂费,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可减负500元。
    这是一条令人振奋的好消息,其真正意义,倒并不在于给农村家庭省了多少钱,而是体现了中央对农村、对农村教育的关心和重视。这些年,中央已连续出台惠农政策,而且已明确把对农方针确定为“多予、少取、放活”。在这一大气候下,农村教育同样也受到了高度重视。 “少取”的最高境界是“不取”。随着减免力度的加大,“不取”最终肯定能够实现。但是,“少取”了,“不取”了,农村教育就能得到根本改变吗?我认为,不可能。农村教育,尤其中小学教育,其基础比较薄弱,在这类问题上,仅仅依靠“少取”是不够的,还要在“多予”上做文章。
    农村现在出现了两类人群,一是“陪读族”,另一是“留守儿童”。“陪读族”的存在,是因为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农村家长们为了实现“望子成龙”梦,往往在孩子初中、高中甚至小学阶段,就在城里学校附近租房,陪子读书。这种陪读,不仅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而且也让这些家庭承受一些不必要的经济负担。要改变这一现象,关键就在于打破城乡教育不平衡的局面,让农村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与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要“多予”。
   “留守儿童”的存在,同样源于社会发展的另一阵痛。在市场经济浪潮中,一批批的农民工为了致富,不得不离开家乡外出务工,而将孩子留在家中,这就产生了大批“留守儿童”。而据资料显示,全国“留守儿童”目前已有2000万。这些“留守儿童”中,有些不仅学习差,而且在心理上还存在问题,甚至个别人还走上了犯罪道路。这类社会的现象的解决,同样离不开“多予”,离不开国家从政策、人员、资金上给予重视。
    当前我国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还很多,如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设备落后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仅仅依靠“少取”是不够的,同样需要“多予”。
    从“多取”到“少取”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从“少取”到“不取”也必将成为现实。但我们更期待着中央和地方从“多予”上对农村教育予以更多重视!

上一篇:夯实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下一篇: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