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新农村建设要找准“两个反哺”的结合点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新农村建设要找准“两个反哺”的结合点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6-12-5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我国工业和城市已今非昔比,从总体上已具备反哺的条件。以200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方针为标志,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两个反哺”阶段。今年中央1号文件向全国发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号召,对进一步搞好“两个反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做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工作?笔者认为,关键是要找准反哺的结合点。 
    政策反哺 所谓政策反哺就是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惠农政策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这种反哺方式,是国家通过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政策的区别来实现反哺,并非减少工业和城市的既得利益,是国家政策的区别。如:国家取消针对农民的农业税、城乡户口分管、城乡“同命不同价”等歧视性政策,着力打破二元经济结构;逐步建立农村医保、养老、救助等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村弱势群体问题;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对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等。这种反哺的实质是还农民以国民待遇并针对性的向“三农”予以倾斜。
    投入反哺 投入反哺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对工业和城市上缴国家税收在再分配环节重点向“三农”倾斜。它包括国家增加对“三农”的各种投入。如:中央按照“三个高于”的原则增加对农业的各种补贴、农业基础、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各类设施建设的投入。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国家基本建设的投入重点要向农村转移。国家投入重点的转移是两个反哺的重要举措,是惠及农民的民心工程。投入反哺是实现“两个反哺”的主要形式。
    产业反哺 牺牲农业和农村利益支援工业和城市发展是在高度计划经济下进行的,国家通过统购统销和定价权(价格剪刀差)较易实现哺育政策;而当前倡导的“两个反哺,不能脱离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无疑加大了实施反哺的难度。笔者认为,市场经济下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反哺依然存在,关键是找准反哺的结合点。这种反哺主要以产业反哺为实现形式,是在市场经济下实现“两个反哺”的最直接体现。它是通过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互补、互惠来实现。如:工业企业保护价(市场价)收购农业提供的原材料,城市居民消费农村蔬菜农副土特产品,城市和工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等,这些都是实施产业反哺的好形式。
    社会反哺 目前,农民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程度、接受教育和现代文明程度都较低;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受自然力量影响较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农业在农民收入增长中的贡献率难以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环境较差,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农民作为中国社会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也是最集中最庞大的弱势群体,理应得到全社会呵护。社会反哺就是要动员社会各类组织和广大成员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一份力量。如社会助学、助医、扶贫等。这种方式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和道德、文明程度的提高,应大力倡导。
    精神反哺 所谓精神反哺就是要在全党、全国上下形成一种人人关注农村、关心农业、体贴农民的良好社会氛围。精神反哺的实施主体是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广大成员。它是通过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社会对“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来体现出来。中央1号文件所发内容,无论其含金量如何,其导向性足以引起全社会对“三农”的关注,进而增强搞好“三农”工作的信心,提高“三农”的地位。这种精神上的反哺是搞好“三农”工作的精神支柱,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动力,是实施两个反哺必不可少的反哺形式。推进两个反哺必须统筹联动,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贺鑫)

上一篇:农民对冬训有“四盼”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不是大拆大建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