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与农村科技创新,加速面向农村的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农村人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持,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高等农业院校提出的新要求。对此,高等农业院校可在以下几方面服务新农村建设。 科技兴村。科技兴村是高等农业院校实现科技成果服务“三农”,落实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大举措。要以“科技支撑、项目带动、地校合作、兴村富民”为原则,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重点围绕“高效种植、健康养殖、环境治理、农产品加工、新能源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化、农业机械化、乡村环境规划”等八大领域,通过技术成果的实施与示范,使示范村的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保持粮食稳定高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教授进村入户。建立农业推广教授制度和新农村建设特聘教授岗位制度,建立以大学为基础的新型农业推广模式、农业推广人才使用机制和学校与“三农”结合的长效机制,探索新时期知识分子服务农村的途径。以明确农业推广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条件与岗位职责为导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理实并重、素质精良、布局合理的人才保障,促使高等农业院校更好地服务农村。 农村信息网络服务。以农业信息资源为基础,建设农业信息资源网站,采集、整合、加工涉农资源共享数据库,将实用信息送到乡村基层,提供持续、高效的信息服务,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业生产力。 研究生服务农村。建立研究生教育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的协调互动机制,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加大研究生社会实践力度,选派研究生挂职锻炼,结合地方实际需要,为地方政府制定发展规划、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大学生当“村官”。在高等农业院校选派一批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到农村基层担任“村官”,使大学生在农村的社会和生产实践中得到锻炼。在校大学生可根据所学专业和农村需要,到农村去担任“村官”,更新、激活农村发展理念;利用所学知识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服务;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合作平台,为教师发挥更大作用提供空间。 组织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社会实践专项行动。组织大学生进入农村,开展政策咨询、农村问题调查、科技文化下乡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大学生毕业论文设计与服务新农村建设密切结合。 研究与服务。要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多学科共生交叉的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针对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开展研究和实践,探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模式,为政府宏观决策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建议与政策咨询。 高层次人才培养。充分利用高等农业院校的资源,结合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需求,开展大量的基层工作人员培训,开展工商管理硕士、农业推广硕士和公共管理硕士教育,为地方政府培养高层次的新农村建设管理人才。 农村人才培养。以农村人才资源素质培养和能力建设为核心,根据农村人才的不同层次、不同要求,分别开展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训活动,充分发挥高等农业院校在教育、科研、培训、推广等方面的优势,整合学校各种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开展农村人才培训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大力开展“农村能人”培训,即农村基层干部、信息服务人员、知法懂法人、农村商品的经纪人、农业技术员、致富带头人、农村卫生人员、进城打工人员、家庭服务人和农村文体活动人等。形成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各个行业和领域,包括农村基层管理干部(乡镇、村级)、农业技术人员、农村青壮年、农村妇女、农民企业家和农业大户的农村能人培训体系。 发挥高等农业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和继续教育的功能,加强函授站、教学点、网络教学面授点的建设。选择办学条件好、师资力量强、管理严格、培训质量高、培训效果好的单位,优先作为培训的示范基地,承担相应的具体培训任务。 编写培训系列教材。组织专家教授,根据农村发展实际和农业科技发展动态,编写适合农民特点、易于学习的各类教材;积极开发电子数字化教材、多媒体课件、录像资料,努力实施电化教学、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和远程教学。(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翟志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