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民族地区怎样推进新农村建设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民族地区怎样推进新农村建设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6-11-22
    由于历史的积淀,民族地区农村的封闭、落后状况,农民较差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以及农业的困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改变。比之内地,民族地区“三农”问题更复杂。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既是民族地区破解“三农”问题难得的契机,又是巨大的挑战。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中,以下三个问题特别需要着力解决:
    一是要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农村贫困问题,进一步完善扶贫方式,突出能力扶贫的重要地位。大量的民族地区农村贫困人口是由于缺乏基本的生产生活技能和外出务工能力而致贫,是典型的能力贫困导致收入低下。这种能力贫困还造成了大量农村贫困人口成为无法融入现代社会的边缘人群,社会越发展,他们就越难于摆脱既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环境。比如目前着手的扶贫新村建设,把农村人口从不适宜居住区集中迁到条件相对优越的地区本来是一件好事,但由于一些农民缺乏从事新行业和应付新环境的能力,他们仍然愿意住在以前不适宜人居的地方。因此,在民族地区农村扶贫工作中,能力扶贫更基础、更关键。基于此,扶贫工作要把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于农技知识的培养和转产转岗就业能力的提高上,突出能力扶贫工作的重要地位,为贫困人口尽快融入现代社会创造各种可能条件。
    二是要高度重视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人文发展问题,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全面推进农村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西部大开发的实施使得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开始接近甚至超过内地,呈现出与内地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特征。但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人文发展水平却相对滞后。
    例如在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少数民族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不到70%,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仅为16.6%;农村居民很少享受到现代文明成果,彝族区几乎一年看不上一次电影;全县49个乡镇中,有10个乡镇卫生院无业务用房,有90%的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需改造,有95%的乡(镇)卫生院看病仍然只能使用“老三械”(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另外,民族地区农村的人畜饮水、电力供应和村民居住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在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人文事业举步维艰状况具有普遍性,在这个意义上,民族地区农村社会人文发展的任务甚至比经济发展的任务还要重,还要紧迫,民族地区的新农村建设也就必然要求把社会人文发展放在优先的位置。
    三是着力解决好民族地区农村技术进步和小生产与大市场接轨的问题,以农牧业的现代化改造为重点,强化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的进一步发挥,民族地区农牧业发展后劲不足、无法持续的问题暴露无疑,这种状况迫切要求民族地区必须不断地深化农牧业的专业化生产,走一条以技术进步为先导,以经营组织方式的变革为动力,以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生产为目标的道路,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需要在三个方面多下功夫,其一是要解决资源合理流动问题,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其二是要解决农牧业生产与市场之间的沟通渠道问题。其三是解决民族地区交易难的问题。

上一篇:期待“闻过则喜”   下一篇:把“五好”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