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界如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潮流中承担起自己的时代使命?这关系到我国当代文艺的新的历史走向与审美选择。第八次文代会和第七次作代会在京胜利召开之际,笔者采访了部分作家、艺术家,请他们畅谈对繁荣当前农村题材文艺创作的建言和感想。 一些关心农村题材创作的文艺界的代表认为,农村题材的创作,在我国当代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我国作家、艺术家的乡恋情结是自觉而深沉的。《暴风骤雨》、《三里湾》、《芙蓉镇》、《人生》、《陈奂生进城》、《平凡的世界》等优秀的文学作品,《甜蜜的事业》、《咱们的牛百岁》、《篱笆·女人和狗》、《刘老根》等优秀的影视作品,乃至罗中立的油画作品《父亲》等,已成为这半个世纪农村变迁的真实写照,留下了宝贵的历史参照和作品范例。 但是,历史的经验不能代替现时的认识和实践。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背景的当代农村题材创作,不能简单地重复赵树理、柳青、马烽、孙犁、高晓声等经典作家的创作经验与创作模式。新的社会现实和新型的人际关系,要求作家、艺术家必须以现代眼光来审视和演绎当代农村题材,创作出反映当前伟大变革时代鼓舞人心的优秀作品。 农村题材的创作天地是非常宽广的。作家、艺术家不仅要深切关注那些在文明演进中处于守望状态甚至落伍的农民,更要关注那些在新农村建设中勇于开拓与创造的新农民,因为他们正是当代农村先进生产力与先进文化的体现者,引领着新农村发展的潮流。要写出新一代农民的性格成长史,写出他们的情感和灵魂,写出他们实现精神超越所赖以存在的形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奋斗历程。以扎实的创作,丰富我国文学艺术画廊中的当代农村新人形象。 有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20多年来,劳动力流动对GDP的贡献率达21%。1亿左右的农民工占第二产业岗位的57.6%,商业和餐饮业岗位的52.6%,加工制造业的68.2%,建筑业的79.80%。他们的命运牵动着农村的父老乡亲。因此,当前农村题材创作,也要关注和描写那些开始走出农村的农民及其后代;他们的人生遭遇和命运都应该成为生动感人的文学艺术创作的素材,成为文艺作品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令人鼓舞的是,许多作家、艺术家不仅表达了上述文艺要为人民大众服务,要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真切愿望和认识,而且身体力行,付诸行动,成绩可圈可点。近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社区,开展“聚焦新农村”、“万里采风”、“文艺扶贫义演”、“送欢乐下基层”、“艺术进万家”、“新农村文艺汇演”等活动,就是很好的例证。相信乘着八届文代会和七届作代会召开的东风,作家、艺术家们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更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的农村题材作品,满足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渴望和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