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专家呼吁尽建设新农村要摸清“家底” 合理规划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专家呼吁尽建设新农村要摸清“家底” 合理规划


责任编辑:杨从科  ︱ 来源:人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6-10-18
    “中国古村落保护高峰论坛”前不久在浙江西塘古镇召开,会议通过了保护中国古村落的《西塘宣言》。图为西塘古镇景色。 
    大规模拆改古村落、热衷于纯粹的旅游项目建设,到处是“东方塞纳河”、“东方曼哈顿”……在10月17日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举办的“弘扬中华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委员舒乙一口气列举了我国在古村落保护中的几大弊病,呼吁在新农村建设中,莫要毁掉古村落。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中国文物保护专家罗哲文今天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呼吁,在新农村建设中政府一定要提高认识,保护好古村落。 
    舒乙说,我国有众多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必然面临着对它们的整体保护,但目前看来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大规模拆改,甚至“推平头”,使一些有文化价值的建筑永久消失;二是许多民众要求走出狭窄阴暗、甚至已成危房的老房子,而这些房子有的很有历史、人文和文物价值,民众的要求和文物保护之间发生了冲突,结果往往是“把脏水和孩子一起泼掉”;三是当旧城保护和新区建设发生矛盾时,往往在政策上偏重建设而对文物保护有所偏废;四是依照“不破不立”的思维定势去拆老建新,结果造了一批假古董,毁了真古董,致使“伪造文化”盛行,各地热衷于纯粹的旅游项目建设,到处是“东方塞纳河”、“东方曼哈顿”;五是拆改过程中动辄搬迁全部原住民,形成原住民真空化现象。 
    冯骥才介绍说,我国的行政村有十几万个,真正有流传价值的古村落起码有几千个。他曾历时8个月调查了六七个省的古村落保护情况,但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江西一些农村,年轻的农民大多外出务工,很多有特色的房子成为空穴,随时有倒塌的可能。更有甚者,有的开发商直接买下村庄的管理权,在几个路口安上栅栏门就开始卖门票。“这种粗糙低级的旅游文化完全糟蹋了古村落。” 
    在冯骥才看来,新农村建设给古村落保护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他说,“人们很容易把新农村的形象等同于华西村,这是错误的。如果不抓紧的话,很多古村落可能我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它,就要失去它。” 
    刚刚从浙江、江西考察农村文化建设归来的罗哲文说,即使在浙江等相对发达的农村,也是既有诸葛村这样保存完好的村落,也有破坏相当严重的情况。其实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根基主要在农村,一些村子包括祠堂等公共建筑比较完整地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形式和内容。而且这些村落大多依山傍水,无论从建筑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化传承的角度都亟需保护。 
    舒乙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提倡对古村落的几个保护原则,包括原住民不动、原外貌不动、不丢弃原物件等。另外,他建议,“要在保护的前提下,把上下水、煤气、电引入各家各户,实现人居环境的现代化。”罗哲文说,目前的当务之急是要做好普查工作,摸清这些古村落、古村镇的“家底” ,然后再对有代表性的古村落进行合理规划,并将其纳入到新农村的建设规划中,在发展中实现抢救与保护。(记者 刘维涛)

上一篇:新农村需要新文化   下一篇:农村“零赋税”后应关注的几个新问题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