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的政策性设计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新农村建设资金投入的政策性设计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7-3-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十一五”时期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根本措施,具有里程碑式的划时代意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初步估算就要4万亿元资金,今后平均每年资金投入应在2700亿元左右。这是一项宏大而又长期的资金运作系统工程。按照中央确定的总体部署,其建设资金主要来源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财政转移支付”等三个基本渠道,根本原则是“多予少取放活”,重点是“多予”。
    一、“工业反哺农业”的资金流向方式。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实现由农业哺育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的历史性转变,其实质是从根本上改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国家资源配置与国民收入分配中的不利地位,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可以概括为三种反方式,一是“原乳反哺”,就是从乡镇企业或村办企业利润中拿出部分资金直接投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二是“取乳反哺”,就是取之于农用之于农。“三农”问题专家指出,从土地出让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于农业是增加中国农业投入的一条现实可行的重要渠道。三是“借乳反哺”,就是从非农产业中切出一块资金用于农村建设。国家煤炭基地山西省正在实施“以矿带村,以煤补农”的惠民政策,就是从煤炭、矿产有偿使用的“两权”收入及综合补偿专项资金中切出一块,专项用于新农村建设;引导高收入的富裕群体“煤矿主”为当地农村、农民和农业出资修建道路、桥梁、水利等公共设施,或资助农村教育事业或弱势困难群体提高生活水平。
    二、“城市支持农村”的有效途径。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建立庞大资金向农业、农村流动的全新机制,增强农业基本资源和生产条件的可持续性,提高农村的社会发展水平,形成一个和谐、平衡的城乡关系格局,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牺牲农村发展城市的旧框架,这是城乡发展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性转变。一是制定以城带乡的规划和政策,大力推进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支持是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必然经历一个从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到平衡城乡收入为目标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5-20年时间。城市支持农村,空间十分广阔,核心应是劳动力转移问题。据统计,全国农民工高峰时期达1亿多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现在,全国20%的农村已无多少剩余劳动力,在中部地区的许多村子里,16-25岁的青壮年越来越少,劳动力短缺是目前农村正在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二是必须大力推动城市各种资源向农村流动。城市对农村的支持,是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的一个根本性战略调整。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现象是:工业从农业无偿取得资源的积累,各种资源的积累表现为从农业向非农产业流动以及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而实施这个新战略即城市支持农村,这就意味着农业到工业、农村到城市资源流动方向的逆转。城乡之间的资源转移,归根到底要以资金形态表现出来。有的学者曾经对整个计划经济时期以各种形式实现的农村资源向城市的无偿转移进行估算,大约在6000亿-8000亿元。在计划经济时期,政府通过公开税、价格剪刀差和储蓄净流出渠道,从农业转移出大量资金进行工业化积累。而在改革期间(1980-2000年),相同的渠道从农业吸取了1.29万亿元(以2000年不变价格计)的剩余资金用于工业发展。这就意味着农业和农村资金向非农产业和城市的净流出。三是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1984-2004年间,我国农村住宅建设总量达到108亿平方米,但农村仍是只见新房,不见新村。20年间农宅已拆了三四茬,造成了农民财富的大量浪费甚至返贫。新农村建设不能盲目照搬城市的做法,应当走出独特的发展建设之路。
    三、“财政转移支付”的主要手段。全面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应把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提高农村的社会发展水平。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普遍实行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国务院已经确定:把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并制定和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规划,到2010年建立起基本设施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为提高农民的健康提供保障。必须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努力创新财政支农机制。2005年国家对农民的补贴总共加起来是450亿,9亿农民平均每人50块钱,这个比重仍然很小。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业投入太少,结果是,一方面农业因资金匮乏而难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换,以吸引本部门多余劳动力;另一方面重工业对劳动力的排斥,使相当部分城市劳动力处于隐性失业状态。2005年,中央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是293亿元,2006年对三农的投入增长了442亿。必须不断增加信贷投放,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农村资金流出导致农村投资不足,金融资源从非农产业和城市向农业和农村流动的机制和渠道尚未形成,因而对农业的反哺和对农村的支持都还不能落到实处。新农村建设,必须重塑财政和金融体制,为金融资源从非农产业和城市向农业和农村流动构造新的机制,这应该成为金融体制和银行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上一篇:人大代表建议取消“农民工”称谓统一称为工人   下一篇:健全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