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让农民坐上市场的谈判桌:解决农民增收新难题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让农民坐上市场的谈判桌:解决农民增收新难题


责任编辑:唐冲  ︱ 来源:人民网 ︱ 发布日期:2007-2-9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成规模发展马铃薯产业迄今已有10年。2006年,全区85万亩耕地种了马铃薯,年外销马铃薯32万吨,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收入1200元以上。
    但是,薯农的这份收入来得并不容易,这是与经销商和企业反复“谈判”争得的收益。多年以来,往往当马铃薯要上市销售时,产品价格实际上被经销商和企业所控制,常常是增产不增收,甚至还经常出现卖难。
    2004年,安定区政府为保护农民利益,推出马铃薯收购指导价,但却引发了一场政府与经销商之间的“暗战”。部分经销商采取降价、少收甚至联合起来罢收等手段,来维护自己对市场的“定价权”。只是在政府运用控制运输车皮等手段后,经销商才勉强接受了马铃薯的指导价,稳定了市场价格,而数十万辛辛苦苦的薯农,只能束手坐等这场“暗战”的结局。
    定西马铃薯的故事并非个案。在西部一些省区,诸如甘肃马铃薯产业、内蒙古的奶产业等一些特色农牧产业在发展到一定规模后,经销商和龙头企业逐渐成为强势主体,而农民往往在市场中没有什么发言权,这已成为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新难题。
    农民、经销商和龙头企业是农产品市场和产业发展的三大主体,谁受损失都会影响到产业本身的发展。但当三个市场主体发生利益冲突时,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往往最弱,农民的声音往往最小,甚至没机会坐上市场的谈判桌。
    政府可以代替农民在市场中“谈判”吗?显然不能。农民是原料提供者,经销商是流通者,企业是加工者,农民要与这两个市场主体都打交道,但三者之间各有各的利益,是一种矛盾联合体。政府直接介入在一定时期内是一种积极手段,但并不能代替农民合作组织的作用,而且政府介入越深,将来退出的成本可能就会越高。当特色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规模扩张可以不再成为政府的关注重点,政府应该转向培育不同市场主体,并积极探索运用市场等多种手段来协调和维护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
    政府和干部帮助农民应有准确定位:“可以帮农民算账,但不要替农民拍板”,农民的事情最终要靠农民自己办。所以,大力扶持培育引导真正适应市场需要的农民合作组织,才能让农民坐上市场的谈判桌,为千万农民争得自身的公平权益。这也许是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一把钥匙。

上一篇:新农村需要“平权式”治理结构   下一篇:农村金融如何落实“一号文件”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