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2006年新农村建设开局之际,您提出新农村建设呼唤新农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建设现代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您对自己这个观点有哪些补充? 程漱兰:我是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标识和归宿的角度来谈“新农民”的,直接针对的是见物不见人,将新村建设当作新农村建设全部的偏向。今天,中央强调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很大程度上同样是为了避免这种偏向。 现代农业建设同样要强调农民主体。加大投入力度、抓好粮食生产、构筑产业体系、提高装备水平、加强科技和人才支撑、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等等,这些工作固然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农民的切身利益所在,只有让农民作为“主体”参与和监督,才能防止沦为空话。 记者:以农民为主体已经成为各方共识,但在如何构建以农民为主体的模式、线路方面,各方观点并不一致,您有什么新的见解? 程漱兰:世界银行2006年发展报告给出了印度北方邦一个村庄的实例。在那里,印度政府实施了我们今天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的几乎所有举措,然而,完全没有效果。为什么?由于存在权力和影响的不均等分配,使得国家和中央政府的政策到达村庄层面时,不可避免地被歪曲了,不但没有实现预期目标,反而加强了不平等的现状。特权阶级始终享有对集体事务的统治权力,而普通民众只有服从而不是参与。社会高度碎片化,几乎没有任何共同参与的集体行为,无论是合作还是反对。这种集体行为的缺乏是该村庄发展极其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此对照我们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可以发现,存在一个重要的遗漏——“平权式”的治理结构基础。 记者:请详细介绍一下,什么是“平权式”的治理结构。 程漱兰:治理结构,即终极权力对实际控制权力的约束机制。现代社会/社区应有的治理结构,即普通民众作为权力的终极所有者(所有共和国性质的国家的宪法必有“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宣示),对实际控制着社会/社区的立法、行政和司法系统及其职能人员的有效约束机制。由普通民众有效行使终极控制权力的社会/社区,即具有了“平权式”的治理结构。在这种治理结构中,“亲民”、“惠民”政策受到来自普通群众的响应和监督,才不会异化。必须承认,“平权式”的治理结构并非在所有地方都现成。 我们曾经普遍有过这种治理结构——中国革命打破了数千年凝固的社会分层结构,造就了区域/社区内机会均等、结果不绝对贫困的格局,所以才有了后续的实质性进步。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繁荣的起点,尤其在农村,正是这种“平权式”的治理结构。承继土地改革成果的农民家庭均等承包经营,是这种治理结构的经济基础;建国后近三十年的阻止干部剥夺群众的持续整肃,是这种治理结构的政治基础。 然而今天,“平权式”的社会治理结构似乎正在离我们远去。对于实际控制过程的诸多中青年才俊,“平权式”的社会治理结构这个概念非常陌生,让他们非常不习惯。他们往往不能意识到,他们得以控制过程的终极权力来自普通民众的委托;他们不明白,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倡导科学发展观、实施建设和谐社会的战略,正是让终极权力回归普通民众,从而把握发展的正确方向的重要努力,是对“GDP至上”、“精英至上”发展观的拨乱反正。 对农民“多予、少取、放活”的农业新政,新农村建设或者现代农业建设的所有要求,无不需要健全的基层社区的“集体行动”的“承接”。如果任凭一些地方社区的“原子化”状态,如果现实中一些经济精英和政治精英们不愿让普通农民“放活”,不愿对普通农民“少取”,甚至利用掌控中央政府“多予”资金的机会强化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实力,那么,怎么可能期待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惠及全体普通农民和整个社区? 记者:您对“平权式”治理结构的实现有哪些期待和展望? 程漱兰:中央对2007年农村工作的部署,除了强调现代农业建设的六个方面工作,还强调了农村综合改革,强调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展示了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的上层建筑保障。我认为这正是农村治理结构的变革路径。 计划经济时代的新农村建设,因工业剥夺农业资本原始积累所需,农民被“捆”在集体中,无法用“脚”投票来行使民主权利;而今天,基于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平权式”治理结构提供了经济选择权支撑。 从这个角度看,在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定义“新农民”之余,更需要突出新农民的“自主”、“自立”特征。“平视”,而不必“仰视”其他主体的无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自主型新农民”,是新农村“治理结构”的本质特征和最亮丽旗帜。 诚然,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新农村建设或者现代农业建设仍然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正是这种忧患意识和危机感,驱动着我们每个人都从自己身边的侵害农民利益的“小事”抓起,用每个人的“一小步”,合成中华民族前进道路上的“一大步”。 总之,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的包括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在内的“亲民”、“惠民”政策,建立在自上而下鼓励、自下而上响应的“平权式”社会/社区治理结构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乃至中华民族的进步和繁荣就将是可持续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