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在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是全面提升农民科技素质的有效载体和主攻方向,是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 从农民科技素质层次来说,农村实用人才可分为大专以上的高层次农村实用人才、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初中以下受一定技能短训的低层次农村实用人才。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和经济发展阶段而言,高层次人才农村难以留住,农民短训因量大、面广,培训质量难以保证,中等专业农村实用人才才是我国今后15-20年留得住、用得上、培养得起、迫切需要的新农村领头人队伍,是提升农民科技素质的主攻方向。 中专层次的人才培养是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工作的“短腿” 近年来,农民科技(短期)培训和大专以上层次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础较好,有声有色,成效显著。但是,中专层次的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近几年来一直处于滑坡状态,是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的“短腿”。2005年,如作者所在的广西10所农校只招收到2100名农业中专生,与全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非常不相称。农村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才、产业技能型劳动者,但全区各农业院校的桑蚕专业却已停办多年,烟草、甘蔗、食用菌、标准化规模养殖、动物防疫、农村综合管理等方面,也缺乏大量的中等层次的乡土实用人才。 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是与我国农村发展阶段相适应 现代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较高层次的农村实用人才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头人。然而,我国的农村社会经济条件还比较落后,还不具备大量吸纳高层次人才的条件。据新华社报道,在全国率先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河北农业大学,2005年向农村输送第一批201名定向毕业生。据调查,大部分毕业生回村后“水土不服”难以发挥专长,有的无所事事、内心彷徨,有的不得不外出打工。按当初设想,这批学生不掏学费脱产学习两年,依协议回当地农村,成为农村后备干部或科技示范户。然而首届毕业生面临的却是尴尬。这种现象在我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就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条件落后,不足以普遍或大量吸纳高层次的人才。 而农村中专人才,一方面培养对象是离不开土地的在岗农民;二方面培养目标是培养千千万万的从事农业或农村工作的技能型农民;三方面是培养方式立足在本土培养,结合农村产业确定专业和课程,学以致用,只有农村才是用武之地,基本排除了其他杂念;第四,对于农村中专实用人才,他们的愿望是把学到的技术用于生产实现富裕,期望值不高,政策较容易配套支持。中等层次的农村专业人才是今后15-20年我国新农村建设领头人的主力军。 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中普及中等专业教育是完全可能的 我国9亿农民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有3亿多人,青壮年劳动力约2亿人。未来15-20年,如果一年培养1000万农民就能在青壮年劳动力中普及中专教育。按照农广校较节约的教学成本,每个学员2年学杂费共1500元左右即可完成16门中专课程的学业。也就是说,国家在未来15-20年内只要投资3000亿元,一年投资150-225亿元就可以完成全国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专业培养。按照目前的国力是完全做得到的。我国有3.69万个乡(镇),一个乡(镇)一年只需要培养270人,从教学资源来说,只要稍加整合也是可以做得到的。 新时期农村中等专业实用人才培养的目标方向 农业部提出,从2006年起用10年时间,培养200万名具有中专学历的新型农民,这个目标还难以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对农村实用人才的需求。农业部和各省应当积极争取中央的支持,把农民普及中专作为新时期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民致富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主要载体和主攻方向,下大决心,用15-20年在农村青壮年农民中普及中等专业教育,一年的培养1000万人,全面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 在培养对象上,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急需的5支队伍建设,即:带头人队伍建设、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骨干农民队伍建设、农民企业家队伍建设和能工巧匠队伍建设,优先组织和发动村委、村支委、农民技术员、初高中毕业的回乡务农和乡镇企业职工、在农村开展专业化生产、规模经营的农民、各行业的能工巧匠参加学习。经过2-3年的系统教育,培养和造就出大批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和主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