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令人担忧的“隐性流失”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令人担忧的“隐性流失”


责任编辑:张页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7-1-23
    一些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存在师资“隐性流失”现象。具体表现如下:一、按照干部年轻化的要求,一些学校领导50岁出头就退居二线。这些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一时难以放下架子,不能很快适应普通老师的工作。由于有的老领导原本是新任领导的顶头上司,对于如何给这些老领导安排合适的工作,新任领导颇感为难。因此,这些退职下来的老领导不得不长期在家“休闲”,成为一种师资流失现象。
    二、有着高级职称的老教师,在享足享够各种鲜花、荣誉、金钱和物质利益以后,便摆起了老资格,工作上拈轻怕重,甚至脱离课堂,当起了“闲职”的专家,不再给学生上课,也不再有往日的工作激情。
    三、那些对评上高级职称感觉无望的教师,也同样缺乏进取心,这在农村村级小学教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一方面农村教学教研条件恶劣,村小学教师较难在基层的岗位上晋升,即使符合参评条件,也需等候多年才能评上,同时,职称评定程序中的不良风气更加重了普通村小教师评职称的难度。于是,村小教师中得过且过的现象“蔚然成风”。
    四、一些县直机关会写文章(公文)的人不多,急需要“笔杆子”,而教师群体中不乏人才,艰苦的教学工作也使广大农村教师对政府机关趋之若鹜,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假“借调”之名,又有一些教师在编不在岗,离开了农村教学一线。
    五、由于聘任制度不够完善,对教师考核指标仍以学生成绩为主,造成聘上的教师大搞应试教育,而落聘教师又常被学校冷落,产生许多怨气,工作消极,也导致进一步的师资浪费。
    如此种种,使一些农村教师或在岗而无功,或在编而不在岗,可谓师资的“隐性流失”,也望引起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 

上一篇:农村教育:“填沟”留人   下一篇:改革现行农村办学体制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