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存在师资“隐性流失”现象。具体表现如下:一、按照干部年轻化的要求,一些学校领导50岁出头就退居二线。这些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一时难以放下架子,不能很快适应普通老师的工作。由于有的老领导原本是新任领导的顶头上司,对于如何给这些老领导安排合适的工作,新任领导颇感为难。因此,这些退职下来的老领导不得不长期在家“休闲”,成为一种师资流失现象。 二、有着高级职称的老教师,在享足享够各种鲜花、荣誉、金钱和物质利益以后,便摆起了老资格,工作上拈轻怕重,甚至脱离课堂,当起了“闲职”的专家,不再给学生上课,也不再有往日的工作激情。 三、那些对评上高级职称感觉无望的教师,也同样缺乏进取心,这在农村村级小学教师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因为,一方面农村教学教研条件恶劣,村小学教师较难在基层的岗位上晋升,即使符合参评条件,也需等候多年才能评上,同时,职称评定程序中的不良风气更加重了普通村小教师评职称的难度。于是,村小教师中得过且过的现象“蔚然成风”。 四、一些县直机关会写文章(公文)的人不多,急需要“笔杆子”,而教师群体中不乏人才,艰苦的教学工作也使广大农村教师对政府机关趋之若鹜,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假“借调”之名,又有一些教师在编不在岗,离开了农村教学一线。 五、由于聘任制度不够完善,对教师考核指标仍以学生成绩为主,造成聘上的教师大搞应试教育,而落聘教师又常被学校冷落,产生许多怨气,工作消极,也导致进一步的师资浪费。 如此种种,使一些农村教师或在岗而无功,或在编而不在岗,可谓师资的“隐性流失”,也望引起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