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在农村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点在农村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新华网 ︱ 发布日期:2006-12-31
    今年以来,我国地质灾害十分严重,总数为去年的5倍多。尽管各地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但因灾死亡和失踪人数仍然同比增加15.4%。据气象部门预测,随着气候异常变化和人为不当工程建设活动的加剧,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地质灾害仍将维持高发态势,所造成的损失甚至会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已成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领域。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的贫困山区,一直是遭受地质灾害侵袭和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相对城市而言,山区农村地质条件较差,在发生地质灾害时,往往受到的损失更为严重。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每年全国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农村占80%以上。地质灾害普查工作初步查明,全国共有各类地质灾害隐患点近23万处,受威胁人口达3500多万人,其中80%以上的隐患点和受威胁人口是在山区农村。 
    农村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领域。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兴建住宅往往是农民改善生活质量的首选。由于缺乏必要的相关知识,有的群众将住宅建在不稳定的滑坡体上、易发生崩塌的危岩脚下,或者是泥石流沟口;有的群众随意切坡开挖、改变河道、弃土堵沟,人为破坏地质稳定性,留下地质灾害隐患,甚至直接引发地质灾害。在农村地区建立相应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对农民进行必要的防灾减灾培训,已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难点也在农村。由于农村地质灾害隐患点量大分散,预防难度很大,加之不少农村经济欠发达,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抗灾能力相对较弱,灾后的恢复重建也相对缓慢。特别是当前农村居民掌握的地质灾害防治知识普遍较少,临灾自救和互救的能力较弱,在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突然发生时,更易慌乱,造成人员伤亡。 
    近年来各地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实践表明,现阶段,最直接、最有效预防农村地质灾害的途径,就是建立健全群测群防体系,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宣传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的防灾意识和知识,使他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更加自觉地避免易引发灾害的不当行为、增强临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积极参与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防,及时发现灾害前兆,及时组织临灾避险。 
    当前,中组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教育部正利用今冬农闲时节联合组织开展“全国农村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万村培训行动”,以提高山区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地质灾害防治意识,增强临灾自救互救能力,完善群测群防体系。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措施,相关地方政府和各部门一定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责任感、紧迫感,把这次活动认真组织实施好。(记者 张晓松)

上一篇:“傻瓜农技”最合农民口味   下一篇:让科技长入农业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