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不能以“建设”代替“改革”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不能以“建设”代替“改革”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经济日报 ︱ 发布日期:2007-4-2
    新农村建设,本来已经包含了农村改革的含义,按理说不用再强调“建设”与“改革”的问题。但是从实际来看,大有谈论的必要。因为很多人所理解的新农村建设,并没有“改革”的意思;所从事的新农村建设工作,并没有把“改革”放在应有的位置。一句话,在新农村建设中,以“建设”代替“改革”的倾向十分明显。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大致看来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认识上的问题,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增加投入、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美化环境,就是有形的建设,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建设。二是认为改革是上面的事,是中央的事,上面不强调,不要求,不出台改革政策,下面就没必要主动改革。三是认为改革涉及到利益关系的调整,有风险,搞不好影响社会稳定,那才是费力不讨好。而抓建设要相对简单,容易引人注目,容易出成绩、出政绩。
    以“建设”代替“改革”,以“建设”掩盖“改革”,是对新农村建设的曲解。这种倾向和思想十分有害,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大张旗鼓地强调改革,要有针对性地抓好改革。
    首先,改革是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根本保证,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动力。没有20多年来的农村改革,就不会有今天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局面;同样,没有持续不断地深化改革,新农村建设也会失去持久的动力。所以,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要坚持建设与改革的一致性,加强改革的针对性,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活力。
    其次,当前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迫切要求深化农村改革。我国农村自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以来,农村的发展始终伴随着改革。农村改革虽然进行了20多年,解决了许多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大问题,但是直到今天,仍然不能说农村已经完成了改革的任务。相反,现在农村面临的改革形势更加复杂,改革任务更加艰巨。也就是说,农村改革到今天,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农村改革不仅不能停步,反而需要更大的勇气和魄力来推进。
    其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物质和经济建设,还是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不仅涉及到经济基础,还涉及到上层建筑。在推进过程中,随着原有的问题的解决,新的矛盾也会不断出现。解决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涉及体制和机制的矛盾,必须用改革的办法。改革将伴随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大主题。在这个过程中,那种只抓“建设”、不抓“改革”的认识和想法是幼稚的,最终也会延缓新农村建设进程,贻误新农村建设的大好时机。
    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前农村改革的环境和形势与以往也有了较大的不同。从广度上看,农村改革已远远超越了农业和农村的范畴,超越了单项突破的改革模式,而进入了调整城乡关系的综合改革阶段。从深度上讲,一些改革内容如果不触及体制等因素,不从根本上突破,改革就不会取得任何进展。在改革的推进方式上,要更加注意协调和统筹,注意综合发挥市场、行政、法律等手段的作用。
    就农村面临的改革重点和内容来讲,也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行政体制和社会事业方面的改革显得更加突出和迫切。首先是取消农业税之后的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其次是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三是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时,农村金融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征地制度改革等也不容再有丝毫的耽搁。
    如果说农村改革初期的改革政策,是普遍地使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的话,那么今天更广泛、更深入的改革,将涉及利益关系的调整,因而改革的难度会更大,同时也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勇气进行改革。
    没有改革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如果我们对新农村建设寄予厚望,我们就必须重视深化农村改革,全力推进农村改革。解决了发展中的障碍,新农村建设才会顺利地推进。
 

上一篇:什么才是农民工急需维护的燃眉之权?   下一篇:培育中小企业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关键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