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政协委员呼吁重塑草根文化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政协委员呼吁重塑草根文化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农民日报 ︱ 发布日期:2007-3-16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如何尊重农村文化发展规律,让农民成为文化创造的主体,孕育出更适合农民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和审美要求的文化基因,“两会”期间,委员们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农村文化不应克隆城市文化
   “在农村,文化生活有非常多的地域性和乡土气息,传统节目基本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河南、陕西、山西地方戏非常发达,随便在街上搭个台子就可以演出。只要锣鼓一响村民就都来了,人山人海。他们带个小马扎,节目不演完不离开。虽然节目以传统剧目居多,但这些艺术形式在农民中间占据统治地位。这些艺术形式是扎根民间的,有非常强的生命力,我看后非常感动。”全国政协委员舒乙说,“新农村文化建设,一定要符合农村文化发展的规律,尊重农村本土文明的价值。”
    全国政协委员王次昭也有相同的经历,他对记者说:“有一次我到山西农村,特意去老乡家听山西梆子。在几个小时的艺术体验中,我和他们一起喊、一起唱,那些农民发自内心的艺术感受,非常真实。”“我们一直以城里人的精英文化自居,实际上农民自娱自乐的‘草根文化’,虽然内容有些与时代不相适应,有些是需要剔除的,但它保存着许多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多得的财富,需要好好保护。”全国政协委员王战呼吁,农村文化建设不应仅仅被当作是对“城市文化”的“克隆”,它应该包含着对农村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尊重,甚至是对农村自然生态的尊重。
    宋祖英委员表示,从创造土地联产责任承包制到乡镇企业的兴起,都是尊重了农民的意愿,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应该借鉴这些经验,让亿万农民成为发展农村文化的主体。
    农村文化建设重要的是政策上给予扶持
   “目前,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文艺队伍等资源在社会转型期逐渐衰落了。出现了越是文化缺乏地区越是贫困,越是贫困地区文化越是缺乏的恶性循环怪圈。这几年送‘文化下乡’虽然有利于破解这一怪圈,但只是治标不治本。”李延声委员表示出对现状的忧虑。
   “其实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在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都是一种‘喂食’式的帮助。”黄宏委员开门见山,“你送什么,农民就接受什么,从文化的表现形式到产品种类,选择余地都不大,针对性不强,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些委员建议,政府在丰富农民文化上不必大包大揽,要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创造一个可以造血并持续改进的宽松的文化环境更显重要。
    舒乙委员建议,最有效的就是为农村搭建文化平台,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机制保障,涉及公益性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建设的政府必须承担起来,把在农村有一定群众基础却沉寂多年的、优秀的、传统的东西激活。不仅要把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送下去,更要把农民自己的文化扶起来,把先进文化的种子种在农村的土地上,引导农民逐步实现由看客、观众到演员、编剧、导演的转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实现农民共创、共有、共享美好生活的愿望。
    重视培养乡土艺术家,让农民走向前台
   “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他们中间卧虎藏龙。广大农村的‘乡土艺术家’们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他们的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是农村文化事业中最活跃的因子。因此,一定要重视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黄宏委员说,“我看到黑龙江电视台有个节目叫咱村也有文艺人,各村选出文艺代表来电视台参加节目比赛,这种对农民自娱自乐、乡村文化的关注值得提倡。”
    一些委员认为要让农民唱起来、跳起来、动起来,让农村文化“火”起来,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帮助农村建设好文体活动室、有线电视、远程网络等设施,架好农村与外界沟通的文化信息桥梁。有重点地选择村镇、农户进行试点,培养农村文化创作人才,组建农村文化宣传队伍,挖掘农村文化资源;发展农村文化室和农村文化中心户,鼓励和扶持农民自办文化,促进农村文化工作网络的延伸。
    王战委员建议:“文化可以变成很赚钱的产业,把各地的特色文化搬到农家乐里边去,既发展了经济,又让农村的文化找到了生存空间,重塑草根文化的生命力。”

上一篇:我国西部贫困地区渴盼公共服务“阳光普照”   下一篇:为农村中小学调整布局不得强行撤并叫好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