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搞好“逆向开发”,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因此,要从“顺向开发”转为“逆向开发”。所谓“顺向”,就是从本地资源出发,有什么资源就办什么厂,就生产什么产品;“逆向”即是从市场需要出发,什么东西紧俏生产什么,开发什么。如今,很多地方施行的是“顺向开发”模式,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不言而喻,这样生产出的产品品种单一、含“金”量低、市场卖难等。我们不妨把眼睛盯在“逆向开发”上,看准市场需求趋势,握准结构调整的预见性、超前性和引导性,这样调整出来的新项目就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农民就能获得收入的新增长点。 然而,市场是变幻莫测的。调什么,怎么调?多数农民感到茫然。“什么值钱种什么”,“什么赚钱养什么”,道理十分浅显,但实际操作起来并非这么简单易行。什么赚钱,什么好卖?农民知道的少,村干部说不准,也不敢说,怕到时农产品滞销,农民找上门,自己“吃不了兜着走”。有的即便是看准了,由于当初缺乏对市场变化趋势的预测分析,缺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的有效机制,到头来也只是看得到赚不到,增产不增收。因此,基层政府和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深入调查研究,引导农民扬长避短,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打造其市场竞争优势,抢占先机,独占鳌头。农民也要从根本上更新观念,带着思考去种养,在种养中更要学会思考。 诚如此,农业“逆向开发”方能开出精品,调出特色,调出效益,钱袋子才会“胀”起来,新农村建设才能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