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中央惠农政策还有多少“卡”在途中?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中央惠农政策还有多少“卡”在途中?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新华社 ︱ 发布日期:2007-3-9
    继免征农业税后,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宣布,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在全国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多项惠农政策。 
   “近年来,中央每年都加大对农村的投入,这些钱要真正用到农民身上,并不是那么容易。”全国人大代表毛丰美在审议时的发言,道出了许多代表委员共同的关注点:中央的惠农政策,还有多少“卡”在途中? 
    有多少政策半途“缩水” 
    全国人大代表李焕然去年考察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到位情况时发现,一所学校1404名学生,按当时的拨付标准有10万元经费,实际到位的却只有6万元。另一所学校1100名学生,应到的6万多元只有1.5万元到位。县有关部门给学校的说法是,学校没有达到规定的升学、教学任务,这笔办公经费被扣除。 
   “办学经费中途被截走后,学校只能再向学生乱收费。”李焕然说。 
    李焕然代表所谈的并非只是个例。全国政协委员王沛清说,在湖南洞庭湖一些地方,农业税免征之后,合理或不合理的收费以各种面目出现,花样翻新,形式隐蔽,让农民疲于应付。在个别村镇,农民负担比免征农业税之前还要高。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本届政府的惠农政策之一,已投入了80亿元,覆盖中西部地区80%以上的农村中小学,1亿多中小学生得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来自湖南的全国人大代表匡妹仔说:“有的地方设备运来了,但没电没钱用不起。电力部门对学校仍按工业用电计算,许多学校交不起电费,好端端的设备只能当摆设放在那。” 
   “缩水”手段翻新 
    隐藏惠农政策。全国政协委员王沛清说:“许多农村信息还比较闭塞,乡镇干部对党的惠民政策宣传不够,使农民对中央的惠农政策、支农举措知之甚少。在部分地方,农民只知道种田不用交税了,但不知道中央还有种粮补贴的政策。这在客观上为一些乡镇干部‘搭车收费’、截留支农资金提供了便利。” 
    变税为费。李焕然代表说,农业税取消后,一些地方加重农民负担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在收费内容上,由农业税费转向行政性的专项收费;在收费的方式上,由乡村组织集中收取转向由各收费机关、单位分散收取;在收费的对象上,由面向全体农户转向对要求办事或提供服务的部分特定农户。 
    拆东补西“巧”挪用。毛丰美代表说,中央的许多惠农政策要地方财政配套,地方资金到位后中央资金才能到账。一些地方拿不出钱来,就挪用其他资金或贷款,造成地方资金到位的假象。等中央的钱来了,也很难用到该用的地方。 
    以“集中使用”为名扣留支农资金。杨绍军代表说,一些干部热衷于“集中”中央给农民的支农资金。他们的借口是:这些钱分到一家一户太少了,也解决不了大问题,不如集中起来办些大事。听起来挺好,但这些钱集中在干部手上,又没有透明的财务和严格的监管,就很容易滋生贪污腐败。 
    多管齐下让农民得到实惠 
    加快乡镇机构改革。杨绍军说,要加快税费改革后的农村综合改革,尽快裁减乡镇冗员,使基层政权组织轻装上阵,是降低农民负担反弹发生几率的关键。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王沛清委员认为,尽快修订完善农民负担监管的有关法律法规,使防止农民负担反弹有法可依,同时,做好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公示工作,加强对现行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和公示内容的审核、监督。 
    强化审查监管。来自安徽的全国人大代表许戈良说,目前中央对城市社会保障类资金的审查比较普遍,但农村尚未提上日程。不少支农资金处于少监管甚至无监管的状态,存有隐患。必须加大审查力度,才能保证中央的惠农政策不“缩水”。

上一篇:情系民生:农民健康的“保护伞”   下一篇:让老师在农村也能安居乐业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