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农民工>理论探讨>文章内容
情系民生:农民健康的“保护伞”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5 (阅读次数:

情系民生:农民健康的“保护伞”


责任编辑:康永兴  ︱ 来源:人民网 ︱ 发布日期:2007-3-8
    几天前,我国首家农民工定点医院――长峰医院在北京揭牌。从此,河南信阳市来京打工农民,只要在家乡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就可以在这里看病报销。此举被称为“新农合进城”。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这曾是农民兄弟看病贵的真实写照。随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农民有了健康“保护伞”。
    今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将覆盖全国80%的县(市、区)。到2008年,这一制度将基本覆盖全体农村居民。
    好制度  惠及亿万农民
    代表、委员们认为,农村是我国卫生工作的重点,也是最薄弱的环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符合我国国情,对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深受广大农民欢迎。
    医药卫生界朱庆生委员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初级医疗保障制度,关系到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在中国的历史上,由政府出资为农民建立医疗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基本医疗问题,从古到今还是第一次。这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关心和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健康。没有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全国人大代表、广西桂林市市长张秀隆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快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有利于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得实惠  多数农民真正受益
    一项制度能否有持久的生命力,关键是看农民是否真正受益。
    朱庆生委员认为,大多数农民年人均只有50元看病,这个筹资水平还较低,农民的受益程度还有限。目前,这项制度是以大病统筹为主,但住院和患大病的农民毕竟是少数。如果不能统筹兼顾,就会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提高广大农民的受益程度。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贵港市覃塘区副区长周桂英认为,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必须根据各地群众的经济水平、就医习惯、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水平,制定科学、合理、有益于群众的补偿方案。同时,严格各级医疗机构的管理,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严禁“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只有让大多数农民得到实惠,才能赢得民心。
    还有一些代表、委员认为,新农合资金必须专户储存,封闭运行,确保安全。同时,要坚持便民利民的原则,方便群众就地、及时报销,不增加农民的额外负担。
    建体系  软件硬件都跟上
    来自福建省屏南县的全国人大代表张书华告诉记者,屏南县是全国特困县,年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去年,屏南县刚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多数农民认为是件好事,愿意交10元钱。但是,乡镇医院条件简陋,多年没有改善。农民得了大病,要跋山涉水到县城,很不方便。他说:“在我们贫困县很多地方,家门口的村卫生所黄了,镇里的卫生院没好医、无良药,农民看病只好进县城。与大医院高精尖的服务能力相对应的是昂贵的医疗收费,再加上路费、住宿等额外开销,农民还有很多实际困难。”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连市长夏德仁说,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新农合制度的一个重要依托。光有钱不行,还要有好医院、好医生,软件和硬件都要跟上。当前,农村医疗卫生基础条件还十分薄弱,各级政府必须加大投入,逐步改造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农民提供就医方便。同时,加强农村现有医疗卫生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并提高乡村医生的待遇,调动其长期服务农村基层的积极性。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杭州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建议,应在农村选择优秀的人才,由国家给予免费定向培养,并组织城市医生定期下乡,提高农村医疗水平。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座“金桥”,让农民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

上一篇:让新农合的阳光照耀每位农民   下一篇:中央惠农政策还有多少“卡”在途中?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