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要率先建设创新型城市
大众网--半岛都市报4月6日讯 今天上午,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和《青岛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年)》(草案)。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杜世成指出,要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设创新型城市。
杜世成指出,要进一步明确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内容。建设创新型城市,不仅包括经济技术创新,还包括社会管理创新和城市文化创新等。各级各部门都要围绕上述内容,全方位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
杜世成指出,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建立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创新环境,其中首先要加强塔型创新体系建设;必须走培育、引进并重的路子,大力引进国家级科研院所,形成占据创新体系高端的塔尖,同时大力培育由企事业单位和全社会力量构成的塔身和塔基,使之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建立不同层面的研发机构;必须全面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我们建设创新型城市要坚持对外开放方针,做到独立而不孤立、自主而不关门、开放而不封闭。各区市和市直各部门都要围绕现有产业和预期产业,像引进项目那样,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别瞄准科研系统、企业系统、教育系统的科研机构和重点实验室,不断加大引进力度,以更好地为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服务。
会议还听取了青岛市党政代表团赴宁波、苏州、西安、延安考察学习情况的汇报等。
淄博市500万科技基金奠定创新型城区基础
淄博新闻网4月6日讯“政府将从财政预算中列支500万元资金,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重点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启动资金和贷款贴息。”在昨日召开的张店区科学技术大会上,该区区委书记透露说,从今年开始,该区将出台一系列实施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成创新型中心城区,实现从“张店制造”向“张店创造”的彻底转变。
5年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家
根据规划,“十一五”末,中心城区高新技术企业突破50家,培植年产值过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5家,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2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以上,为建设创新型中心城区奠定基础。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科技引领张店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创新型中心城区。
重点任务是在新材料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及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循环经济技术等领域取得突破。加快培育一批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依托的知名品牌,实现从“张店制造”向“张店创造”转变。
30万元奖励国家级科研中心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开发的投入,高新技术企业可按不低于去年销售收入的5%作为科技开发费用,技术开发经费按实际发生额进入成本,凡是技术开发经费每年增幅在10%以上的企业,按相关政策给予奖励。
鼓励企业组建企业科研开发中心,对新认定批准的国家级科研开发中心奖励30万元,省级科研中心奖励10万元。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10万元,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奖励2万元。企业开发的新产品通过国家级科技鉴定的,奖励5万元,通过省级鉴定的,奖励2万元。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的,一次性奖励企业主要负责人10万元。企业承担的科技计划凡被列入国家、省、市科技计划的,政府财政将给予资金奖励和扶持。
科技创新预算今年新增1000万元
政府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向自主创新型企业倾斜,今后自主创新型企业除依法享受税收优惠政策外,可优先获得土地资源和厂房资源,其中今年的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将在原有预算基础上增加1000万元,新增部分重点用于建立各类专项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提高应用技术研发资金(科技三项费用)比例等。
自主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将获政府重奖
建立完善的政府奖励制度,鼓励发明人申请专利,今后,凡是在张店区科技局备案审查认定的发明专利,由区政府奖励3000元,获得国家认定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方面发明专利的,奖励发明人3万元。
烟台 挺起创新的脊梁 水母网4月7日讯 “抗癌新药到底何时才能问世?”曾经一度,这个问题频频抛向麦得津公司。问题,既是对麦得津的探询,也是对烟台科技创新能力的叩问。
如今,麦得津给出了一个掷地有声的回答。拥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例血管内皮抑制素抗癌新药已在烟台诞生,并投入批量生产,预计4月底5月初上市。
这回答的背后,是烟台创新脊梁的高高隆起,是全市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幅飞越。
翻开过去五年的画卷,一个个闪亮的数字诠释着烟台综合科技实力的提升:2002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20亿元,仅仅3年之后,这一数字迅猛增长,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20亿元!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比“十五”初期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28.6%,其中2005年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
烟台,一座国家制造业信息化重点示范之城,一座连续四年荣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的荣誉之城。创新的脊梁,缘何在这里如此迅速地强势隆起?“这得益于烟台科技自主创新战略的实施。”市科技局局长许前东说,“为推动科技自主创新,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和《烟台市‘十一五’科技自主创新意见》等一系列举措,为推动科技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财政,成为撬动科技创新的杠杆。过去五年,我市一改“撒芝麻盐”的方式,在高新技术项目的扶持上突出重点,集中用力———仅仅烟台万华,就先后采取贷款贴息、国债贴息等方式,五年累计投入3亿多元,带动企业投入36亿元。与此同时,我市还重点扶助创新机构建设,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技术创新机构,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的补助,对国内外大企业来烟设立的研发机构一律给予高新技术企业待遇。在政策和资金扶持下,全市拥有的国家级研发机构增至7个,省级增至49个,成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一股重要推动力。科技创新,“自主”是方向。“没有自主创新的科技突破,就不会有超常规的发展和超额利润的获得。”市科技局副局长杜永刚说,“基于此,我市围绕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加大研发投入,着力培植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龙头企业。”
“重量级选手”,取得的是一系列“重量级成果”。自200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烟台企业在自主创新的大潮中唱起了“主角”———以登海种业为代表的原始创新典型,以丛林集团为代表的集成创新典型,以万华为代表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典型相继涌现,引领着“烟台制造”迈向“烟台创造”:烟台万华,依靠自主创新,从引进年产1万吨MDI生产装置,一直研发到今天的27万吨,目前生产能力跃居世界第五位,“十五”期间实现利税20多亿元;烟台氨纶,同样依靠自主创新,产能从开始的300吨提高到目前的2万吨,累计创利税15.4亿元。
不仅是烟台万华和烟台氨纶。过去五年,烟台先后取得包括13项获国家级奖励、248项获省级奖励在内的各类科技成果820项,其中,登海种业完成的“高产玉米新品种掖单13号的选育与推广”、丛林集团研制的世界首台万吨铝材挤压机分别获得2003年度和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而全省获得的3项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我市一举囊括了两项。不仅如此,烟台,还因此成为全国为数极少的连续两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地级城市之一!
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烟台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初具。目前,烟台高新技术企业已增至400家中,引人瞩目的是,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与医药、机电一体化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的企业数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90.5%,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6.02%。
“与此同时,烟台高新技术项目的布局也趋向集中。”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科科长于军修说:“2002年,我市开始规划建设北部沿海经济产业带,目前,这里云集的高新技术企业已达374家,占全市总数的93.5%;产值1074亿元,占全市95.89%……产业带,已成为烟台科技创新的主阵地。”_s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