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21世纪的城市发展和竞争,实质上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竞争。没有高水平、廉洁高效的管理者,没有高质量的城市人口,就不可能建设真正的现代化文明城市。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我市的决策者们从加快发展的历史责任感紧迫感出发,积极贯彻中央有关精神,于2002年带领全市人民跨入了全国创建学习型城市先行者行列。 3年来,我市通过大力宣传和开展活动,使全市干部群众终身学习的理念、意识有了较大增强,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的重视;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领导机制,不断完善了领导责任制、动力机制和评估办法;建立健全了规章制度,制定了7个配套文件和联系会议制度、办公室例会制度,使创建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每年明确一个创建主题,从2003年起到2005年,年度主题分别是“知识改变命运,学习创造未来”、“学习,让生活更美好”和“学习:构建和谐”,做到了中心突出,目标明确,切实发挥了统领作用;创建载体逐步拓宽:从“周末课堂”、学习日、学习讲坛、学习月到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技能比武、推荐好书、评选“学习之星”等载体不断推出,行之有效,异彩纷呈。2002年举办了各类学习报告会40多场。各单位整合教育资源,利用培训这一载体大作文章,推动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向纵深发展。全市培训领导干部和公务员达1万多人次,培训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3万人次,培训各类经营管理人员5000多人次,培训在职职工和下岗职工近4万人次。 尤其值得大书特书的是2004年以来,我市狠抓学习型城市建设的基础工作,即五大组织的创建。一是推进学习型机关创建。以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党政机关为目标,“以思想、作风、纪律学习教育”和“行政效能建设”为主题,突出抓好学习型党组织和学习型机关创建,进一步提高了机关干部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提升了机关文明形象。如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通过“每天一小时读好书”活动和举办讲座等多种载体,积极营造“人人向学、处处可学、终身好学”的良好氛围,努力实现工作创新。二是推进学习型企业创建,皖北煤电集团公司、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安徽口子集团公司等企业确立共同愿景,建立信息反馈、工作反思和成果共享三大学习体系,推动学习型车间、班组和员工创建。市总工会在全市组织举办各类职工技能竞赛,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三是推进学习型村镇创建,大力实施“现代农民教育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文明程度,增强农民就业和致富本领。市农委积极发挥农村中介组织和专业协会作用,编印实用技术教材7种1万多册,组建了636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实施了“青年科技星火计划”,并与市妇联共同开展了“双培双带”活动,培训农村女干部、女能人3000多人。四是推进学习型社区创建,“以文化、卫生、科技、法律四进社区”为载体,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平台,组织社区各类人群参加适合自身需求的学习培训和文化活动,重点加强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文明规范教育,提高了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改善了社区生活环境。推进学习型家庭创建,深化了“重家教,以德兴家;学法律,以法护家;学电脑,信息富家;读好书,文化兴家”活动,市妇联向全市家庭发出了“与孩子周日共同读书、学习”倡议,组织了“家庭育人座谈会”,举办了“争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经验交流会,开展了“欢乐一家亲”家庭电视文艺比赛活动。 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先进典型似雨后春笋,层出不穷。如市委组织部、市委办、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民政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环保局、市国税局、市地税局、市运管处、烈山镇、皖北煤电集团公司、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口子集团以及众多学习之星、学习型家庭,他们都以各自的工作成就、经验和特色,丰富和发展了我市的学习型城市创建工作。2002年以来,全市已确定了44个试点单位,表彰了35户示范家庭、22个先进单位和20名“学习之星”,此外,还表彰了其他的学习型先进集体和个人约达300个。我市学习型城市的创建方兴未艾,初见成效,全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得到提高;良好的社会风气进一步形成;机关廉政建设和效能建设得到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得到促进;同时,我市创建学习型城市工作还通过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在全省全国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一切都有力地促进了深化改革、对外开放,建设“双百”、“双宜”城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都加快了我市实现在安徽率先崛起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任务的铿锵步伐。——sd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