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知识型职工>职场动态>文章内容
8000岗位5人报名 兰州用工大订单遭遇意外尴尬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4-30 (阅读次数:
  3月24日,本报以《8000岗位等你来抢》为题报道了青岛市数十家企业将在我省招收8000人的消息后,兰州人并未“买账”。25日,记者在报名点兰州中心劳动力市场获悉,在两天的报名时间中,仅有20人前来咨询,填表者只有5人。

  有关资料显示,在我省1000多万农村劳动力中,每年有300余万富余人员需转移就业,再加上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加入,在省内找不到就业岗位的人员不在少数。此次青岛在我省首批大量招收熟练缝纫工、纺织工、电焊工等,但报名者的积极性与用工单位的急切心情相差甚远,为此,本报记者前往有关各方进行了采访。

  报名处 呈现两种现象

  报名处郭先生说,这两天的报名呈现5多5少两种现象,即打电话咨询的多,真正报名填表的少;兰州本地人少,定西、临夏等地的多;城市下岗工少,农民工多;希望几个人同去的多,单独去的少;未接受过培训的多,持技术等级证的少。

  打工者 担心出外受骗

  在报名现场,通渭来的一女子告诉记者,从电视、报纸上经常看到和听同伴讲,出外务工的打工者被骗事件经常发生,工作生活条件差不说,还被克扣工资,甚至被限制人身自由。此次是从《兰州晨报》上看到信息,又是政府劳务部门组织的,才来了解情况,如有可能多叫上几个同村姑娘一块去,既有安全感,遇事也能相互照应。

  就业中心 阻碍因素较多

  省劳动厅再就业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省再就业中心等单位每年从省外获得的用工信息不在少数,但无业人员并不“领情”。这主要存在以下制约因素:观念难改变,放不下架子,政府宣传不够,就业渠道不畅,担心打工单位实际情况不如广告上好,怕上当受骗。

  专家观点 观念是大障碍

  省社科院专家指出,我省每年劳务输出呈现四大特点:即到建筑队打工的最为普遍,以提供简单体力劳动为主;到城市干餐饮服务业的,以年轻姑娘和小伙居多;赴新疆摘棉花,由于结算及时等原因,虽苦但吸引了很多人;到外地工厂做工,虽说能学点技术,但因路途远,仍未热起来。从长远角度看,去外地打工,应是我省今后劳务输出的热点和亮点,必须改变陈旧观念这个最大障碍。(梁峡林、李国林)
上一篇:3月杭城特色才市圈点   下一篇:哈尔滨没出现民工荒 “民工荒”实际是“素质荒”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