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产业升级不缺民工 外来工找工不容易 |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4-30 (阅读次数:
)
|
|
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省长黄华华面对国内外众多传媒表态,广东不存在“民工荒”,并且以事实证明,入粤外来工人数仍然呈不断增加趋势。广州市劳动保障部门最新调查显示,广州市八成缺工企业所需工人不超过50人,绝大多数缺工人数在三四人,而产业调整升级后所需技工紧缺才是目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广州市目前正拟采取多个措施向企业提供充裕的技工。
昨天,广州市劳动力中心市场召开技工招聘专场,2500个职位引来了5000名外来工现场一决高低。虽然招聘会是上午9时30分才开,但是记者在现场发现,不到9时门口就聚集了上千外来工。到上午10时,上下两层招聘现场已被求职者里三层外三层挤得不见一丝缝隙。
故事一 听说广东工作好找匆匆南下
记者在现场发现了不少刚从江浙等地“转战”到广东的外来工。来自重庆市巴南区接龙回合村的鲜国福就是其中的一位,鲜国福告诉记者:“这几年我一直在浙江宏宇公司做车工,今年春节后也一直在那里干,不过前几天在广东打工的老乡告诉我,说报纸上讲广东缺民工,工作好找,工资也涨了,所以我一听马上辞工,昨天下午到了广州,今天就来参加招聘会。不过转了一圈后,发现适合我的并不多,这些企业不仅需要工作经验,而且还要有执业资格证,我在浙江根本没有考证。招聘单位一听我没有资格证,就笑笑摆手让我离开。”
故事二 手持三张资格证找工也不易
“我已投了两家公司,都只是现场和我谈了几句,并没有立即成交。”刚从人群中突围出来的杨海军说。个子不高的杨海军手上举着一大叠花花绿绿的证件,都是他从中专技校和后来打工读大专时挣来的:普通车工中级、数控车工中级证、铣工中级证。杨海军说自己既有经验,又有资格证,原以为可现场签约,不过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收取了杨海军简历的明兴机械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从10时到11时,仅初步认为可以参加面试的人就有20个。”
故事三 费花了千元工作还没着落
原本在无锡一家鞋厂工作的阿芸,听老乡说广东好找工作,连同工厂里的5个姐妹一起辞工到广州,不料进场后却频频碰壁。“人家大都要技术工人,一听我们是制鞋的,连连摇头。”跟她一起来的一个小姐妹开始埋怨起来:“早知道就不要过来了,现在车费花了将近1000元,工作还没有着落。”
“民工荒”之说是无源之水
广州市劳动保障局局长张杰明:民工缺不缺和产业结构关系密切。就广州现状而言,随着“三来一补”时代的过去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变化,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广州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狭窄,因此“民工荒”对广州来说是“无源之水”。
根据广州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广州目前和未来要发展的是资金密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现代钢铁、石化、造船、汽车等产业,这些产业用工量不大,如广州本田现在年产20多万辆,仅有5000名工人,但是这些企业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比较高。传统的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企业在广州越来越生存不下去,因此广州对“民工”的需求并不是很大。
广州已拥有一大批技能人才
广州市经贸委主任平欣光:广州的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与珠三角一些缺工较严重的局部地区不同,经过几年来的结构调整,广州制造业发展的主流已从粗加工、低附加值向精加工、高附加值提升。
广州近年来不断在工人中开展“技能大赛”、“蓝领工程”等活动,就是为适应上述调整,培养、输送人才所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大量需要的是掌握先进适用技术、有较高文化知识的技术工人,而不是流水线上重复简单操作的普通工人,当然这类的流水线工人广州也有,但已不是主流。事实上,经过这一轮的结构调整,广州已拥有了相当一大批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的人才。
劳动密集型企业将淡出广州
市国资委主任赵小穗:广州结构调整是顺应时代的要求结合本地的实际一步一步走来的,如1996年的广州轿车项目重组、1999年乙烯项目的兼并重组和轻工行业的两次大重组,成为广州国企改革重组的经典之作,影响深远。在上述部署下,广州有100多家资不抵债、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弱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通过关停并转等措施退出了市场。
经过几年的培育,一批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企业脱颖而出。而随着广州工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将淡出广州,广州将需要大量的“蓝领技术工人”。
高新企业挥别农民工时代
广州市劳动力中心市场主任张宝颖表示,目前广州市技术工人虽然仍然紧缺,但是并不是所有工种的技术工人都缺,“最紧缺的是三类,分别是制造业、物流配送仓储业和现代服务业。”其中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后的汽车、石化和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工人较为紧缺,而随着新白云机场、琶洲会展中心建成,物流配送业仓储业人才紧缺。
并没出现大规模缺工局面
张宝颖透露,广州市劳动力市场目前对用人企业调查发现,80%的企业今年所招聘的人数在50人以下,很多企业准备招的人就几个,并没有出现大规模缺工局面。
据了解,20多年来,广州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升级,其中一个重要现象,就是这些脱胎于劳动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与凭双手吃饭的农民工之间的距离,渐行渐远。
这是一个惊人的变化:同样是白云电气集团这家企业,10年前员工总数是700人,农民工占了七成;10年后的今天,员工总数超过3000人,农民工占了不到1%。
白云电气集团企管办经理谢小华说:10年前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现在是完完全全的高新技术企业。“用人要求提高了,农民工不能适应新的岗位,自然被淘汰。”
和珠三角很多企业贴牌生产的模式一样,1996年的白云电气,一半业务就是为深圳一家通讯企业贴牌生产电气外壳,同所有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模式也一样,虽然当时企业只有700名员工,但是农民工就达到七成左右。但是到2000年时,随着贴牌生产业务利润的下降,白云电气将重心转移到企业自主开发生产电气设备上来。于是农民工慢慢被淘汰。“现在包括一线生产工人,我们都是直接向中专和技校订的,去年企业一次性招了300技校生。”
四大措施解决技工短缺
针对广州产业升级调整后所需技工来源,张宝颖透露,广州市劳动保障部门将有四大措施:一是加大广州市的技工培训力度;二是加大对高技能人才的引进;三是跟外省市技校进行合作,让当地技校生最后一年在广州进行学习和实习;四是加大对广州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力度,今年将对5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关雅文、苏婉波、严利、周菁、廖小芹)
来源:大洋网
|
上一篇:福建招工难新情况:中小企业缺工严重 下一篇:云南紧缺“医生型”汽车维修人才 |
|
[ 收藏]
[ 推荐]
[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