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知识型职工>职场动态>文章内容
长三角农村劳动力转移:红火之中有隐忧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4-30 (阅读次数:
  在长三角地区,最近的一组数据引起较高关注——本报8月12日A5版报道:上半年,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方面,上海、浙江、江苏三地分别以5361元、4279元、2830元,排名全国第一、四、五位。

  昨天,上海市统计局又传来消息:上半年,上海市农村居民家庭新增非农就业人数为5.5万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万人,增幅达22.2%,就业形势好于去年。而江苏省有关方面的调查表明,上半年该省新转移农村劳动力39.81万人,新增劳务输出30.89万人,分别较年初增长2.69%和4.42%。在浙江,2004年农村非农劳动力的比例上升到63.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一二十个百分点。

  有关专家指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转移、提高工资性收入,是长三角地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推动因素。

  政府、市场各显其能

  “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提高工资性收入,已成为上海农村居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上海市统计局程英表示。

  今年上半年,上海农村新增非农就业人员在各行业中的就业分布较前两年有所不同,原来排位靠后的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分别跃居第二、三位。按行业分,新增非农就业人员居前三位的行业依次为:制造业(51.7%)、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15.9%)、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7.6%)。对于后两者,政府的推动作用尤其明显。

  上海市统计局徐节玉分析认为,上海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变化,主要是各区县政府有针对性地在社区管理、公共服务、市政建设等公益性工作上挖潜,如保洁、保安、林业养护、交通协管等。这些岗位基本上都有800~1200元的月收入。对于已经有住所的上海本地人而言,非制度性的障碍并不明显,竞争上述岗位也就较外地农民更有优势。

  与上海的政府主导型不同,浙江的非农就业主要依靠市场力量。“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但是政府并不能起主导作用,主要还应该依靠市场本身的力量。”浙江大学农村与发展研究中心林坚教授表示。

  林坚正在承担一项国家社科课题,主要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他认为现阶段农民的分化非常明显,“农民”的身份已经有了更多内涵。他们既可以继续从事规模化的农业,也可以成为工厂职工或者民企老板,比方浙江已经非农就业的农民,就主要从事制造业的工作。

  “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仅是一个就业问题,还是农村城市化的一个过程,它更多的承载了社会身份的转变。也因此,这个过程是相对漫长的。”林坚说。

  林坚认为,浙江兴盛的中小企业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广阔空间,“块状经济”使得大部分浙江农民在本地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工作,而浙江并不丰富的耕地也开始成为外省农民向往的风水宝地。

上一篇:重庆:汽车评估师成职场新宠   下一篇:网络招聘会市外求职者大增 万名“外才”青睐温州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