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知识型职工>职场动态>文章内容
甘肃人才为何不恋家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4-30 (阅读次数:
  甘肃人才为何不恋家 ———对我省人才外流现象的思考

  春暖花开的季节,南迁的候鸟已纷纷北飞,而我省各大高校应届毕业生们却正陆续赶往南方城市、沿海城市———这就是每年出现在我省春季人才交流会的独特现象。据有关部门调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部人才流出量是流入量的两倍以上,特别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大量外流,已对全省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东南飞”,一个越来越庞大的队伍据记者调查,兰州交通大学、商学院等高校有六成以上的应届毕业生希望到东南沿海城市就业。我省在外就学的大学生中,只有40%能回到家乡。在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调查中发现,近5年,全省共调出专业技术人员4986人,调入3054人。

  就此,西部人才交流市场负责人指出,近几年,“孔雀东南飞”现象不仅出现在高校应届毕业生中,特别是中青年骨干人才外流的现象尤为严重。

  中青年技能人才外流甚至已造成了一些项目科研的断层。首先是外流人员普遍感到自己的努力得不到肯定、不被重视,其次才是因为薪水待遇问题。

  有位王先生谈起自己在单位的处境时说:“我在单位辛辛苦苦干了大半年,年终的时候单位领导并没有对我所做的工作予以肯定和奖励,我最想得到的并不是奖金,而是他对我付出的肯定。我工作的积极性一再被挫伤。我总觉得单位并没有为我提供一个发展事业的平台。”目前,王先生已准备到南方发展。

  在人才市场上,你可以见到许多像王先生一样又年轻又有技术的骨干人才,可我们除了感叹之外,难道就只能看着他们一个个搭乘南去的列车离家乡而去吗?

  “热情与冷漠”,对待人才的两种态度有关人士指出,“招来女婿,气跑儿子”是我省人才使用方面存在的一大误区。目前,一谈到人才资源开发,许多单位和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引进外部人才,而没有充分发掘区域人才资源这个潜力无穷的“金矿”,忽视了本地人才作用的发挥。

  我省在引进人才方面可谓求贤若渴,开出了很多优厚条件,但同时却忽视了对本地人才的使用,他们的生活得不到关心,事业得不到发展。长此以往,只会造成本地人才更大规模地外流。省农科院的宋尚友说:“我们想留住人才,可一年连1.85万元的工资都保证不了。还有,就是住房条件差。而外地引进一级人才年薪10万元,住房补助50万元,科研启动费200万元至400万元,事业和生活与外地都有天壤之别,怎么留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省引进一个博士后,年薪可达到30多万元,一冷一热反差十分明显。

  所以解开问题症结的关键是,一方面要引进外地的真正人才,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留住本地的人才,做到一视同仁。因为,我们既然可以在引进人才方面不惜任何代价,为什么不能在生活和事业方面关心一下本地人才呢?

  留住人才,一项迫切的工作从长远来看,人才是制约甘肃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若任其外流只会造成经济持续发展能力越来越弱,可用人才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

  有关人士认为,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用事业来吸引和凝聚人才,为各种人才提供发挥聪明才智的天地,激励他们建功立业。我省人才不足,但比总量不足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有限的人才并未得到有效的使用。因此,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应从盘活现有人才开始,通过制定好政策,提高现有人才整体待遇,改善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营造一个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同时,要制定符合省情的优惠政策,解决人才使用中涉及的工资、住房等生活、工作环境问题,以优厚的待遇吸引并留住人才。(孙海峰、李径)

来源:甘肃日报
上一篇:四川:商务人才“意中人”太难寻   下一篇:六千人竞争武汉五百教席 吸引6000人参加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