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知识型职工>社会热点>文章内容
海南华光礁1号宋代沉船遗址捞出万件文物(组图)(3)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 发布时间:2007-05-08 (阅读次数:

 

此次打捞出水的“瓶”。     

        

    打捞出的文物    

    相关新闻 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副司长关强:海南是水下考古的好地方

    “海南有着2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要冲。海南人民对大海有着深刻认识,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天时、地利、人和,水下考古,海南是个好地方。”

    据关强介绍,我国进行水下考古自1988年起,已有20年历史。此次在西沙考古是历次上最严谨的一次,也是我国水下考古的里程碑,这次考古之所以放在西沙,是经过综合考虑的。

    国家对海南水下考古工作也非常重视,已在海南设立“甘泉岛遗址”和“北礁沉船遗址”两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连续在国家“九五”、“十五”和“十一五”文物保护规划中,对南海及海南水下文物在保护工作和经费划拨等作为重点,进行了详细说明。

    省文体厅副厅长朱寒松告诉记者,作为2007西沙水下文物考古参与者,他们在省政府的指导和协调下做了大量工作。以省政府名义积极协调外事、边防和海军等部门,为考古队做好后勤补给工作。(记者马继前)

    相关链接 海上丝路泽琼岛

    自汉代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航道屡有变化,但海南岛始终扼航道之要冲。在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在南海航道上新开通了东、西两条航线,而海南岛正是新航线的必经之路。

    海南岛因海上丝路而受益。当时的中国丝绸运往国外,国外的香料、宝石等货物从海上运往中国。唐宋时期,商船从广州启运,途经海南岛,经南海到波斯湾、红海,经航东南亚、南亚、西亚,远达东非、北非和地中海沿岸国家。

    西沙海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西沙群岛及其海域都曾打捞出许多唐宋瓷器,有青釉、龙泉青釉等。这些考古发现都是海南在这一时期在海上丝路地位和作用的历史见证。

    西汉以来,沿海上丝绸之路乘船来华贸易的古波斯人在海南修整、补给物品和淡水,或遇台风避难滞留,以及其他原因,在海南留下了伊斯兰文化的足迹。清代以来,海南文化在同国外文化思潮的撞击和融合过程中,逐步吸收以南洋文化为主的外来文化,形成了富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中国热带海岛文化的独特形态。

    海上“丝绸之路”使海南在更广阔的世界性海上贸易网络中以一种特殊形式占有一席之地。从汉代开始,海南就和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始民间贸易。据史料记载,唐代海南万安州(今万宁市)的首领就曾与波斯商人有过贸易来往。

    在华光礁沉船遗址发掘工作期间,西沙考古队还分别对华光礁、玉琢礁、北礁等10处新发现沉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

    这10处新遗址是:

    1、华光礁

    华光礁Ⅱ号(明 青花瓷),

    华光礁Ⅲ号(宋 青白瓷),

    华光礁Ⅳ号遗址(宋 青白瓷);

    2、玉琢礁

    玉琢礁Ⅰ号(宋 青白瓷),

    玉琢礁Ⅱ号遗址(明 青花瓷),

    玉琢礁Ⅲ号遗址(年代不详 石碇、象牙);

    3、北礁

    北礁Ⅵ号沉船遗址(明代,大量钱币)

    北礁Ⅶ号沉船遗址(明代,出青花、龙泉瓷器,已被盗掘)

    北礁Ⅷ号沉船遗址(出石碇 年代不详)

    北礁Ⅸ沉船遗址 (曾出龙泉、青花瓷器,已被盗掘)


  • 共3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下一页
  • 上一篇:D字头列车黄金周问题频频 设备失灵晚点无赔偿   下一篇:5点起床坐车抄站名 老太7年自编公交线路手册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