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城镇技能再就业计划和能力促创业计划的通知》(劳社部发[2005]30号)精神,为进一步推进创业培训,以能力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江苏省能力促创业计划。
一、指导思想
围绕发展中小企业促进就业和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需要,广泛发动全社会力量,面向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增强其创业能力和经营能力。同时,通过提供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创业服务,为劳动者成功开业和带动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帮助和鼓励更多的劳动者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推动全省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
2006—2010年。对我省15万(每年3万)城乡劳动者开展创业培训,力争培训后3个月内开业成功率达到30%以上,半年内开业成功率达到50%,并实现1人创业平均带动至少3人就业的倍增效应。成功开业的企业中,稳定经营一年以上的比率达到80%。
(一)充分发挥省级创业培训示范基地、各级劳动就业训练中心和技工学校的骨干示范作用,依托社会办学力量,通过对有创业意愿和具备一定创业条件的城乡劳动者进行创业培训、实训,提升其创业能力和经营素质,以创业促就业。
(二)在全省普遍建立社会化、开放式创业服务体系,实现开业指导、项目开发、融资服务、创业孵化、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指导学员编制创业计划并加以实施,帮助学员充分利用现有的优惠政策,解决创业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三、主要内容
(一)开展创业培训,提升劳动者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要组织具有资质的培训机构,针对学员自身特点和创业不同阶段的需要,开展多类型多形式的创业培训。可分为创业意识培训班、实训班和提高班等类型。可更多地采用“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培训模式,也可使用各地结合实际自主开发的创业培训课程或国家组织实施的远程创业培训课程等形式进行培训。要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共性教学与个性辅导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二)组建创业咨询顾问委员会,帮助创业者成功开业。建立由分管领导、劳动保障、财政、教育、税务、工商和银行等部门人员和专家组成的咨询顾问委员会,为创业者提供政策指导和后续服务,指导创业培训班学员制定科学、适用的创业计划书,使其掌握国家有关政策和基本的开业技巧。加强社会诚信教育,提高学员个人诚信意识。要通过多种渠道,征集和开发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发展前景好的创业项目,建立项目资源库,供创业者选择。
(三)建立创业实训基地,提高创业者的实际操作能力。积极争取政府有关部门支持,依托当地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或部分关闭破产企业的闲置厂房,建立一批相对集中的创业市场或创业实训基地,为缺乏创业经验和经营场地的创业培训学员提供一段时期的创业实训。帮助其在基地内完成创业实习,积累创业经验,为稳步创业提供有利条件。
(四)加强后续扶持,提高创业者的经营能力。要及时跟踪了解创业培训班学员所办企业运营和发展状况,针对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咨询和指导,帮助其不断提高经营能力,改善经营状况,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有效服务。要充分利用咨询热线或网站,为创业者答疑解惑。要支持创业学员自发成立创业者联谊会(或协会),加强创业交流,沟通创业信息,开展结对互助活动,实现共同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实现目标任务。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就业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创业培训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分解落实目标任务,强化目标考核和质量监控,以培训合格率、创业成功率、经营稳定率等为重点,建立健全科学的创业培训绩效考评体系。各培训机构应根据创业培训大纲及培训模式的要求,制定并实施创业培训计划。省级创业培训示范基地要率先在提高培训质量、扩大培训规模、创建培训品牌等方面做出成绩。
(二)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创业环境。要根据国家和省有关扶持政策,制定本地区创业培训实施办法。密切与财政、工商、税务、银行、经贸以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的合作,加强与企业界和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的沟通与联系,共同搭建面向创业者提供服务的公共平台,使符合条件的人员及时享受到政府培训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不断改善和优化创业环境。
(三)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要加强创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提高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加强创业培训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选派业务能力强的人员负责这项工作,并通过举办专业培训、业务考察交流等活动,不断提高其组织管理能力。
(四)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民创业。树立一批创业培训定点机构典型和培训后成功创业的明星,并通过电视、报刊、互联网,以举办创业大赛、创业论坛、创业成果展示活动、编辑创业明星事迹集锦等多种方式,广泛进行宣传。宣传各级政府鼓励劳动者创业和就业的政策措施,宣传在创业培训和创业服务方面做出显著成绩的培训机构和社会中介组织的经验,宣传自强自立成功创业的典型事迹,引导和带动更多劳动者走自主创业、能力创业道路,形成全社会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全民创业的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