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抚慰读者心灵 突出责任意识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09-04-23 (阅读次数:

                                        通过《京江晚报》的报道,市民积极行动起来,对需要帮助的人给予极大的关注与支援。 
 
 

                                                     《京江晚报》组织小记者采风。
 

  

  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重视报纸对读者心灵的抚慰作用,逐步树立起责任媒体的形象。最近几年,江苏镇江的《京江晚报》敏锐地意识到读者的新需求,在及时提供事关读者长远利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政策解读、现象分析、演变趋势之余,更深层次地贴近和服务读者,用真情抚慰读者心灵,帮助读者调整心态和行为,积极适应时代的节拍,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

  用真情感动读者

  如果要问读者这几年《京江晚报》最打动他们的报道是什么,许多人都会脱口而出,是《钢镚里讨生活的人》和《体验百味  感受艰辛》的报道。虽然时间已过去了很久,但是许多读者仍然会动情地说,我们深深地被那些小人物感动着,因为我们中间的许多人就是这样的小人物。

  2005年盛夏,《京江晚报》开展体验百味、感受艰辛活动,组织记者隐匿身份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建筑工地、交叉路口、江上渔舟、拆迁现场、柜台前、货架旁、果园里、马路边,都见证了记者的足迹。擦皮鞋、蹬三轮、卖西瓜、送牛奶、送邮件、当保洁员等等,《体验百味  感受艰辛》专栏源源不断地推出体验文章。

  2006年,《京江晚报》再推《钢镚里讨生活的人》系列报道,报道刚登出来的第一天就深深地吸引了许多读者。这样一种具有平民意识、贴近社会深处的报道,不能不说让人耳目一新。

  这两组报道表现手法各有特点:前者是记者体验,后者是近距离的白描。“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记者从这些新闻中发掘出微言大义,从而给人启发,升华文义。许多读者认为,这种目光下垂、关照底层的文章,比那些明星艳闻要好看得多,这表达了《京江晚报》的记者们深入社会底层的热情。

  这两组报道,以及去年起推出的记者进社区活动,都是重在反映社会底层群众的生活,其良苦用心,都是在沟通疏导各阶层之间的关系,呼吁各方共同营造宽容和谐的社会环境。媒体俯下身子,以真诚的姿态,用真情抚慰,成功地“俘获”了社会各界读者的心。

  用活动凝聚读者

  这几年,对中国来说,充满机遇也不乏挑战,既是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报社紧紧扣住这个特点,积极策划和组织行之有效的社会活动,以社会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关注社会现实,倾听百姓心声,为社会减压,努力做好社会的减压阀,为创造和谐社会做了一些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事。

  2006年、2007年,《京江晚报》连续策划了送爱心月饼、金山街道邻里节、爱心粮油卡、运河文化节、生命急救公益行动等一系列社会活动,并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

  2002年,《拾荒老太倾情育弃婴》在《京江晚报》见报后,立即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镇江市领导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关心帮助拾荒老太一家。在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帮助下,仅仅1个多月的时间,社会各界捐款就达6万多元,弃婴和拾荒老太的生活从此得以改变。被拾荒老太收留的弃婴不仅自己成家立业做了妈妈,而且还反哺社会做了几个孩子的社会妈妈。由此及彼,报社和镇江市妇联联合推出了“社会妈妈”活动。几年来,“社会妈妈”专用基金账户共收到30多万元善款,近千名贫困学生与“社会妈妈”结对,并得到了“社会妈妈”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双重帮助。

  2007年上半年,《京江晚报》一则《不幸!馒头噎死民工》的消息,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新闻事件中反映出人们急救知识的匮乏,引发了报人的思考。通过精心策划,生命急救公益行动从2007年8月开始走进市民生活。历时4个多月的时间,“生命急救快车”先后驶向城市的各个行业,足迹遍布城镇和农村。经过晚报妥善有序的组织策划,“生命急救公益行动”已成为镇江市一个叫得响的公益品牌活动。活动还衍生出一个副产品——《生命急救手册》。在报社10岁生日当天举办的读者节上,7000册便民手册被市民带回家。

  《京江晚报》关心发生在读者身边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向读者提供互动信息的同时,切实反映社会方方面面的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疏导社会心理,消解消极情绪。2007年年初,《京江晚报》刊登了《乡村沦为“文化荒漠”的隐忧》、《“农民艺人”执著的求索之路》、《文化站长们的三大无奈》、《新农村需要自己的新文化》等4篇文章,得到了政府和市民的关注。该报积极寻找破解之策。通过与市委农办、市文化局和团市委等部门多次交换意见,最终一起组织了“城乡一台戏·文化志愿者乡村行”大型社会活动。在城市招募文化志愿者,然后与农村文艺爱好者同台演出,不仅“送”文化,而且“种”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近年来,农村生活垃圾越聚越多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的环境和农民的生活健康。该报在全市最早刊发《少数乡村集镇渐被垃圾包围》、《农村垃圾,想要收你不容易》、《处置垃圾,让理念和模式先行》、《农村垃圾,“三脉”通后才能“统”》等一系列重头报道,直接促成了半年之后的全市农村百日整治之举。

  给读者理性宣泄渠道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不同群体和阶层间的矛盾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每一位公民合法表达利益诉求渠道的畅通,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石。

  《京江晚报》这几年开辟了大量让读者直接说话的栏目,如《六问镇江》、《读者寄语》、《是是非非大家说》等栏目,就很有价值。现今的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现象不是能简单地以是与非来下结论的,这样的情况之下,给读者一个宣泄的机会就很重要。

  掌握住第一解释权。这是今天主流媒体增强舆论引导力的关键。在今天,信息全球流动是重要的时代特征之一。人们可以接触的新闻信息传播渠道众多,信息来源多元、迅速、便捷;人们可能关注的事件、现象及信息越来越复杂,任何一个具体事件都可能引起广泛关注,甚至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舆论危机。在这种形势下,媒体如何牢牢抓住读者,赢得公信,就成了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
 

(TL)


上一篇:陈子善教授在上海图书馆的讲演   下一篇:读书 应成为一种习惯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