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平台:企业应在改善民生中承担责任 |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曾乐霞 发布时间:2008-05-28 (阅读次数:
)
|
|
企业是担负社会经济增长、财富扩张职能的经济组织,其成长和行为对建设和谐社会势必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如何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中展示作为,成为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 一、深刻认识企业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承担责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历来被称为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社会运行的“稳定器”和收入分配的“调节器”。近些年,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的看还不够完善,存在着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百姓在就业、看病、上学、住房等方面还存在着困难。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落实这一战略部署,既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全体人民的共同责任。企业也应该主动承担起自身的职责。 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赋予了企业非常重要的社会责任。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企业作为社会重要的经济细胞和组织器官,必然承担起非常重大的责任。建设和谐企业,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内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首先就要保障员工利益、改善员工生活福利待遇。员工生活、工作安排好了,福利待遇上去了,企业和谐稳定了,也就为社会、国家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企业回避员工的现实困难和需要,是很难持续生存发展的。人力资源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核心资源,企业应该对员工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高度重视。目前,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由于个人、家庭及社会等多种因素,员工在生活、医疗和子女教育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对于员工的这些实际困难,特别是员工反映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企业无法回避,也不应回避,而应满腔热情、主动关心,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尽最大能力创造条件加以解决。否则,员工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矛盾越来越多,队伍不稳,企业也就没有凝聚力,更谈不上做大做强。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发展企业,不断增强企业实力,为改善员工奠定物质基础,否则,改善员工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企业必须切实改善员工,使员工生活状况和企业发展状况相协调。如果改善员工滞后,矛盾必然增多,发展企业的制约因素也就会增多;而且发展企业如果不以改善员工为出发点和归宿,也就会失去动力和支撑。 二、根据企业实力和民生实际,切实采取措施,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有所作为 我国企业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也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承受能力,抓紧解决员工关心的突出问题。要坚持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好改善民生的工作。 在改善民生上,企业也有一些独特的优势。一是企业职工集中,困难成因相似点多,便于通过解决共性问题来帮扶。二是企业组织严密,具有长期积累形成的工作经验和传统,便于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三是企业党的领导更为坚强有力,工会组织健全、作用突出,便于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四是干部队伍素质相对较高,对员工和企业都有深厚的感情,便于切实抓好落实。企业只要思想重视起来,把这些优势利用起来,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中就可以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上,企业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只要把这种责任与企业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积极采取措施,尽最大能力去落实,收获的必将是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将是企业更加辉煌的明天。(ebs)
|
|
上一篇:学习决定青年干部成长 下一篇:灾后如何进行心理调节 |
|
[ 收藏]
[ 推荐]
[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