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科教时评:科学家缘何远离“很有意义”的科普
来源:工人日报 作者:李北陵 发布时间:2008-03-20 (阅读次数:

  一项调查显示,尽管有88%的被调查者认为科学家参与科普创作很有意义,73%的人认为科学家负有实施科普的社会责任,但只有35%的科学家曾参与过科普创作,大多数科学家没有实际行动。
   既认为很有意义,也感到有社会责任,缘何却又没有实际行动?调查给出了回答:时间、精力有限,本职工作繁重,这是“参与科普创作的最大困难”;科普创作虽然得到了有关部门的重视,但科研人员从事科普创作有时不被理解,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科普创作成果不列入本职工作考评范围,激励性不够;对语言能力的要求是参与科普创作的困难之一。
  而据媒体报道,承担着供给“粮食”重任的出版社、书店和图书馆,也一肚子牢骚:科普读物,是“繁多时代的稀缺物种”。科普读物何以成“稀缺物种”?受访者给出的回答有:其一,富有人文和科技素养的科普作者难找,要把最先进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用最浅显最生动的语言讲述出来,这两个“最”就绊倒了好多人;其二,国内有志于科普的作家往往缺少科学素养,又与第一线的科学工作者缺少良性互动,以致要么写不了,要么写不好;其三,国内的科普杂志种类和数量都太少,同行间的竞争远没有展开,科普图书缺少生长发育的土壤,遇冷必然。
  不过,在我看来,无论是科研人员以“缺少激励”为由不愿从事科普工作,以“时间、精力有限,本职工作繁重”为由不能进行科普创作,还是科普创作被认为“不务正业”、没被纳入本职工作考证范围,其实都源自一个东西:“经济”主导之下的社会浮躁。
  处在浮躁的时代,人们太过于重“经济”,这样的社会风气之下,重技术轻知识、重实用轻素养的现象逐渐滋生,整个社会又怎能不缺少大众科学知识普及的氛围,科研人员又怎能不远离科普?
  在一切讲“经济”的大环境下,搞项目、撰论文更“实惠”,科研人员搞科普写作因此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又怎么能静心于“难度不亚于写一篇学术论文”的科普,以之为责为荣?浮躁社会风气之下,科普沦落为“冷门”,靠卖文吃饭的作家,怎能不舍弃太花功夫却又收效甚微的科普文章,科普读物又焉能不陷于“无米之炊”的尴尬,成为“稀缺物种”?
  所以,在科学普及的问题上,我坚持一个观点:种子发芽,需要具备生长的水分、土壤、温度和空气条件。同样,科普的发展也需要良好的生态大环境。当社会风气不再浮躁,有更多的人热衷于科学之时,那时我们或许才有希望迎来科学普及的春天。一个公民缺少科学素养的国度,势必难有科学技术的更大发展。(ebs)
 


上一篇: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下一篇:思想平台: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