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争专区全国创争在行动地方创争活动创争活动在基层学习型组织知识型职工研究与探索农民工亲稳舆论职工福利创新案例
当前位置:主页>研究与探索>文章内容
企业文化软实力不容乐观
来源: 作者:尹晓燕 发布时间:2008-01-22 (阅读次数:

 
《2007年度企业文化建设调查与学术报告》日前出炉,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在员工敬业、组织氛围、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亟需加强,这五项已成为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的“短板”——
   
    1月12日,在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主办的全国企业文化管理师百期庆典上,《2007年度企业文化建设调查与学术报告》同时发布。
    2007年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数据库显示:中国企业在员工敬业、组织氛围、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迫切需要加强。这五项已成为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的“短板”,也是2008年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企业需要苦练内功的重要任务。从“企业软件”到“国家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的概念,源起国家和企业之间的竞争力研究,是国家和企业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以提升组织的综合竞争力。
    20世纪70年代,美国企业管理学家率先提出企业“软性”竞争的思想,他们把战略、组织和系统作为企业“硬件”部分,把以共享价值观、管理风格、技能、人员统称为企业的“软件”,也就是所谓的企业文化。研究证明,成功的企业应该软硬兼备、刚柔相济。
    “软件”看似很好,如果不能变成“软实力”,并且能够驱动“硬实力”,企业文化建设就会陷入误区。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企业文化作为最高境界的一种企业管理模式,应该也能够为企业带来成就和持久竞争力。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一种把企业文化变成促进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建立企业文化软实力的评价、改进和提升的体系,才能发挥企业文化应有的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培育和融合等功能作用,进而有效增进企业硬实力。中国企业“重外功、轻内功”
    企业文化课题研究室主任朱竹林介绍,此次样本量为305家企业,大都是业绩优秀的企业,代表着中国的优秀企业群体。从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数据库来看: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指数仅有3.45分,而专家组对国际先进企业的评分为4.5分,说明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先进差距较大,也说明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任重而道远。
    调查显示,中国企业普遍存在“重外功”而“轻内功”。从企业文化软实力类型上来看,以注重社会责任和股东关系为内核的责任型文化特征较强,其次是以创新、客户忠诚为内核的创新型文化,以组织氛围和员工敬业为核心的和谐型文化和以管理模式和领导能力为内核的管理型文化特征得分较低。
    专家认为,中国企业处于改革开放的稳步上升期,企业显示出强大的外部扩张力,特别是对社会责任和股东关系的重视,是中国企业新一轮腾飞的亮丽文化风景线。而与此同时,“和谐型”和“管理型”较弱,“创新型”动力不足,显示中国企业普遍不注意“练内功”,缺乏长跑的内在动力机制与能力基础。如果这种状况不能被有效改善,对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将造成潜在的内伤。五大“短板”亟待提高
    2007年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数据库显示:中国企业在员工敬业、组织氛围、领导能力、创新能力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迫切需要加强。这五项已成为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共同的“短板”,也是2008年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企业需要苦练内功的重要任务。
    数据显示,员工不愿额外努力帮企业成功,员工不喜欢向外人说公司好,员工不会考虑留职。
    专家建议,中国企业应该在巩固“责任型”的同时,加大“和谐型”、“管理型”和“创新型”的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积极开发企业的内部潜能。中国企业只有扎实练好内功,最终才能在国际上竞争中逐渐占据优势。
    报告指出,落实行为规范和开展规划是企业最紧迫工作:32%的企业急需把行为规范落到实处,23%的企业希望做出企业文化发展规划。
    六大特色业务文化将成为2008年企业文化新突破点:企业最希望突出的文化分别是:人才文化、创新文化、服务文化、绩效文化、安全文化、诚信文化。以点带面,从具体的业务文化着手,塑造特色性企业文化,将是中国企业文化软实力的突破口。
    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常务副秘书长张鸿钧提出,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和经济发展,提高企业文化管理师的技能,提高企业文化软实力,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将开展一些贴近企业的培训教育、课题研究和宣传推广的举措。 

 (TL)
 


上一篇:参考培训成熟度模型 成功构建培训体系   下一篇:“攒电脑”式创新领风潮
[收藏] [推荐] [评论(条)]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用户名: 新注册) 密码: 匿名评论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250字,需审核后才会公布,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政策法规。
§最新评论
热点文章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 |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图鉴社 |中国年鉴 |中国国情 |亲稳舆论 |国家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