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穿什么样的衣服才好?答案很简单:适合自己的才好。所谓适合,就是要根据一个人的身高、胖瘦、肤色、气质等等因素来确定服装的颜色、款式和尺寸,否则即便再高档、再华丽,也未必适合。把这个事例所蕴涵的道理用之于社会领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自打鸦片战争我国陷入帝国主义列强蹂躏的时候起,千千万万热爱祖国、不甘屈辱的仁人志士就开始探索挽救祖国、振兴中华的道路,可谓筚路蓝缕、艰苦卓绝,甚至付出了流血牺牲的代价,其心不可谓不诚,其力不可谓不巨,然而留载于史册的却是一次次失败、一场场悲剧。
每一次失败都有具体的原因,而其共同症结在于,没有找到适合中国的道路;或者说,他们还不知道要寻找适合中国的道路。
那个时候,中国的先进分子已经开始睁眼看世界。有人看到了西方的发达,有人看到了日本的崛起,于是发奋学习西方的技术,拿来日本的经验,引进他们的制度;俄国十月革命后,人们看到了苏联的成功,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于是有人又完全照搬苏联的模式和马克思主义的所有论断。他们的愿望是要把世界上最好的、最先进的、最科学的东西都学过来,以尽快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这种愿望的强烈与迫切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是值得我们敬重的。但是,在他国成功的未必是适合中国的,原样照搬过来的这些在中国遭遇了水土不服,种种的失败和挫折便成为一种必然。
许多事后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道理,其实都是经过了极为艰辛的探索才得以认知和掌握的。正因为如此,我们无权指责前辈的失败,恰恰是他们的探索,为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从前辈的探索与失败中,也从自己的经验教训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渐认识了一个真理:只有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找到救亡和复兴的道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这样的认识和实践中诞生的适合中国的思想理论和发展道路。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橘而为枳,环境使然。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尤其是没有经历过那种艰辛探索的人们,依然存在着某些认识的误区。比如,到过欧美尤其是到过北欧的人,往往会对那里的发达和繁荣留下深刻印象,进而对其发展模式产生兴趣。还是那样一种思维,凡是认为好的就要拿来,而忘记了一个至为关键的问题——它是否适合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也是国情的选择、实际的选择,一句话,是来之不易的适合中国的选择。既然有了正确的选择,我们就要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并开拓更为灿烂的前景。而在这种坚定性中也需要我们以开放的视野,消化吸收人家优秀的成果来丰富我们自己。
X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