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基层技协组织体系,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在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整体活力有所下降。但我们应该看到,萎缩固然存在,但职工技协庞大的构架依然耸立。随着工业现代化进程的需求逐步提升,技协活动的空间会愈来愈大,如果我们能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就能够让技协组织绽放新的活力。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拓展活动空间
职工技协的基层组织,是技协一切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也是技协组织和技协会员的直接联系点。要发展职工技协事业,必须加强基层技协组织的建设,增加基层技协组织的活力和凝聚力。要做到这些,其一,必须要求从事技协工作的干部树立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工作中具有敏感的技协意识。只有拥有较高政策水准和业务素质的技协工作者,才能够通过自己的工作使部门、企业的党政领导提高对技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其二,区别不同情况突出不同重点,要结合部门或企业的实际,从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具体问题入手,从帮助职工提高技能入手,在不同的部门和行业,以不同的方式来扩大技协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广大职工的信任感,建立起广泛且牢固的群众基础。其三,通过高效率、高质量的实际工作,扭转和端正职工群众对职工技协活动认识上的偏差。职工技协既要继续发扬传统,无偿为企业技术进步服务,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使技术的商品属性得到实现。有偿服务不是需要,而是必要。高质量的职工技协人员,是实现这一必要的基础与前题。其四,明确产权问题。基层技协规划之初,就应当对场地、厂房、基础设施的投资有一个清晰的界定,以法律依据为准绳,减少不可预测的产权纠纷。其五,要建立和完善工作的体制,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力求达到活动组织化,内容标准化,形式制度化和程序科学化。
杜绝多重领导,突出技协优势
改革开放之前,职工技协在工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如今职工技协仍是工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会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的主战场之一。所以,各级职工技协要积极主动地争取工会的领导,紧密依靠工会组织,排除一切不必要的干扰,做到机制变,人员变,技协的组织机构、工作职能不可变。在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今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要做好技协工作,就必须围绕技协工作的难点、热点和薄弱环节,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特别是在市一级的职工技协,要高度重视理论政策研究工作,善于用研究成果指导实际工作,尽可能多地争取国家和地方对技协工作在政策上的优惠,杜绝繁杂无谓的多重管理。
职工技协组织曾经遍布所有的国有大中小型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现如今,应积极探索在外企、私企以及其他企业中建立技协组织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把企业中有技能有专长的人员吸引到技协组织中来。同时,上级技协应在技术合同交易、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方面有自己的做法,建立职工技协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最直接最明确地对企业和发明人提供立项、技术支持、专利申报、应用推广等扶持,并实行长效激励机制。通过职工技协组织分布广、技术工人多、工作流程到位的有利条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使技协在为职工服务、为工会事业服务和为推进技术进步方面再上一个新台阶。
建立人才管理机制,促进技协更大发展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我们首先要牢固树立职工人才是我国工运事业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发展。职工技协有着多样的人才发现、使用途径,像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培训、技术交流、创新评比等,可以涌现一大批不同类型、不同专业的技术人才,特别是承上启下的青年技术人才。与此同时,还可以从中择取一批懂经营、会管理、能参善谋、敢想敢干的管理型人才,充实到技协专业组织中去。职工技协为了保持人才资源的持续性发展,应该建立自己的人才资源库,按照行业、职业、技术特点,分门别类地成立技术工人档案。应该建立健全和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应该利用技协信息来源广、技术项目新的自身优势,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各种技术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职工群众的技术能力和水平;应该根据经济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发展,建立起长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大奖励、高酬劳,吸引能创造、有成果的高素质人才,维系职工技协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创新意识。人才管理机制的形成,组织跨行业、跨地区的技术攻关、技术协作和技术培训就成为可能,由此会对技协事业的发展带来更大、更深刻的变化。
(H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