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劳动奇技,做自己的英雄”,从2007年3月10日开始,中宣部教育局、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联合打造了一档大型电视节目———“2007劳动榜样”,此项活动旨在借助电视手段反映普通劳动者的优秀技能,为技术工人提供一个展示聪明才智和精神风貌的平台,创造一个真正属于劳动者的舞台。“劳动榜样”唱响了劳动者赞歌,展示了“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 这是一场阵容强大的技能大赛:参赛选手中有子承父业的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之子张朝和,有登上国家科技奖最高领奖台的长春一汽工人王洪军,有年逾七旬、身患癌症能够带气修补煤气管道的电焊工解明远老师傅,有蒙上眼睛3分钟用手摸识别上百种动物皮毛不会出错的22岁黑龙江姑娘刘薇……他们的绝技令人惊叹,他们的事迹令人叹服!同时,活动的评委阵容不容小觑:这里包括全国著名劳模李素丽,当代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室主任时统宇等。 一段时间以来,各种“吸引眼球”并带来巨大商业利益的选秀和造星运动风起云涌,“一夜成名”、“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正迷惑和误导着青少年;媒体内容泛娱乐化、消费文化泛滥、严肃文化陷入困境的倾向也正在淡化着一些媒体应当担当的引导正确舆论的责任,大家越来越深地感受到电视节目贵族化和低俗化的威胁与危害。那么,电视工作者的责任在哪里?中国电视的人文关怀在哪里?“2007劳动榜样”节目对此做了最好的回答。他们大张旗鼓地展示了普通劳动者的人文情怀、创造成果、贡献精神,为普通劳动者铺就了一条“星光大道”。而踏上星光大道的劳动者,正是十几年、几十年在平凡的岗位上用全部智慧和辛勤汗水炼就了优秀技能,在他们身上,没有好高骛远,更没有投机取巧,人们看到的是扎实的工作和勇于奉献的高尚品格。“2007劳动榜样”的难能可贵就在于主流媒体真正展现了社会主流和主流价值,真正挖掘了“普通劳动者”这一中国电视的优质资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通过自主创新,尽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产业升级,是实现强国之梦的有力途径。自主创新离不开普通劳动者在各行各业发挥聪明才智。然而不久前,上海进行的一项4000份入户调查问卷显示,只有1%的学生家长愿意孩子当工人。这一现象不能不令人担忧。为此,广州日报的一篇文章说:“我们正处在一个向现代工业化国家的转型时期,这就决定了工人是不可或缺的社会力量”,“真正创造产值和价值的是工人”,“发达国家,如美国80%的优秀人才聚集在企业,而我国只有30%左右的人才在企业,大多数精英都集中在党政机关、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这样的一种人才分配格局显然不利于企业竞争和科技创新。”“一边是高级技工年薪30万元仍一‘工’难求,一边是仅有1%的人愿意做工人,这样的悖论性的存在,很好地凸显了工人的身份认同与社会需要的对立。如何化解这个对立,从小的方面来说,关系着一个阶层的切身利益问题;从大的方面来说,则关系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问题。” “2007劳动榜样”节目正是在为重新擦亮“工人”二字,唤醒工人的自尊与责任感而鼓与呼。 最近, 广电总局强调,各级广播电视行政部门和播出机构要充分认识抵制低俗之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维护广播电视的公信力和影响力。要靠提高节目质量和创新节目形式,以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吸引人。要了解群众需求,不断推出群众欢迎的新节目、新样式,努力推出精品。 “2007劳动榜样”节目正是抵制低俗之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高雅、丰富多彩电视节目的践行之举。 (SL)
|